
完成多項技術改造,林洪聚用30年的匠心守護初心——
確保每一瓶啤酒都是完美的

林洪聚在車間檢查啤酒包裝效果。劉 萍 攝
有韌勁、肯鉆研,這是林洪聚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啤酒包裝車間,林洪聚穿梭在一條條生產線之間,在洗瓶機、貼標機、裝箱機、碼垛機前,熟稔地拿起酒瓶,隨機抽查包裝效果,遇到問題不時與現場的操作人員交流。
這位1991年畢業后就到青島啤酒三廠任職的老青啤人,在30年的時間內從一名普通的發酵工逐步成長為工藝技術的一線管理者,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用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啤酒工藝技術,與團隊成員一起做到了讓啤酒安全、好看、好喝。
林洪聚說,啤酒生產的關鍵是如何控制工藝,嚴格控制生酒的微生物等指標,確保每一瓶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啤酒都是完美的。
2011年,青島啤酒三廠計劃新增一條啤酒生產線——4號線。按照以往生產線的使用規律,一條生產線使用1周后即需要進行工藝大刷洗。如果早于1周刷洗,會影響生產效率。但晚于1周刷洗,會影響殺菌效果,微生物控制也不易達標。
“一開始,由于操作不到位,不到1個周期就得提前刷洗。”林洪聚說,那時訂單多,頻繁地刷洗會影響生產效率。于是,他就想方設法排查問題。
當時正值夏天,室外高溫,車間的溫度更是高達40多攝氏度。有人建議林洪聚帶著團隊在會議室里研究設備,但是他覺得不到一線一遍遍地調試,問題就難以解決。于是,他穿上防水鞋,跟其他人一起奮戰在車間。經過4次工藝大刷洗和調試,最長的一次調試刷洗干了10個小時。最終,林洪聚和操作人員一起找到了容易遺漏的關鍵點,并一一列了出來,有些毛刷刷不到的地方,他就帶著工人換小牙刷一點點刷,問題圓滿解決。
“說起來都是一個個小問題,有時候也不是解決一個就能立即奏效的,但是把這些小問題積攢下來,最終出廠的酒肯定是不完美的,就會有損青啤的口碑。”林洪聚說。
正是因為這種執念,林洪聚經手的任何一項工作,都嚴格按照公司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瑕疵。4號線貼標機剛投入使用時,由于磨合不到位,貼標總是會出現偏移,林洪聚和他的團隊又一次投入攻關。
先是請青啤一廠、二廠有經驗的老師傅到現場指導,又親自上手試驗、改善。最終,他對設備的萬向節、進瓶螺旋、標盒等進行了技術改進,解決了貼標問題。由此展開,他又對2號線鋁箔水平搭接不齊問題進行質量攻關,讓貼標合格率大幅度提升。針對提盒酒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封箱不穩問題,他召集工藝、設備、品管、生產等多個部門的相關人員,集思廣益,一番攻關之后,不僅徹底解決了提手脫落的問題,還通過試驗確認了箱內提手寬度及增加受力面積,從而改善了頂蓋變形的情況。
生酒PCA和NBB-A高低是決定包裝生酒微生物積分的兩個關鍵指標。林洪聚就把提高這兩個指標的合格率作為質量團隊的首要任務。從人、機、料、法、環幾個環節入手,逐一突破,多次分析、對比,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管控流程:修復、完善各線裝酒機CIP自動清洗程序,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濃度、循環時間、溫度偏離標準要求,最終使得包裝生酒微生物積分達到了青啤公司領先水平。
“有時候看似1毫米的差異,那也是不符合工藝標準,必須為解決這1毫米想盡各種辦法。”林洪聚說,他要做的就是把釀造酒的口味維護好,把包裝做得極致精美,讓每一位消費者不僅喝著舒服,看著也舒服,“這是我的匠心,也是初心。”
黨員檔案
林洪聚,1970年3月出生,2003年11月入黨,現任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三廠包裝部工藝部長。在青島啤酒三廠先后做過發酵工、擔任過檢驗班長等,因長期扎根生產一線,刻苦鉆研,在產品質量攻關和設備技改方面有突出建樹,先后榮獲“青島市五一勞動獎章”“青島市勞模”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 萍)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