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最近,河南衛視憑借一檔《端午奇妙游》節目引發全網關注,特別是其中的開場舞《祈》刷爆朋友圈。而在陜西咸陽,近日有網友發現,乾陵博物館有兩件正在展出的文物“長毛”了。圖片被曬出來后,網友戲稱“唐陶彩繪胡人俑”四周長滿了小絨毛,在光線的照射下仿佛一只“金絲猴”。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今年春節期間開始,河南衛視憑借一檔《唐宮盛宴》走紅,當地就出現了游客排隊進博物館的一幕。今年端午期間又推出《端午奇妙游》,走紅的不僅僅是《祈》,《蘭陵王入陣曲》《麗人行》等節目也獲得廣泛好評。博物館熱度也隨之劇增,相信越來越多文物會進入大眾的視野。

與河南一樣,陜西也是文化大省。此番被曝出文物“長毛”的乾陵博物館,于1978年建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之地,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一座夫婦皇帝合葬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則天肯定不會想到,自己的陵墓此番會以這樣的方式成為輿論焦點。關于此次“長毛”,乾陵博物館方面的說法是,文物遇到天氣、溫度變化等原因,出現鹽析,并表示文物已撤展,在文物修復室里,做了處理、養護。簡單來說,“長毛”是“鹽析”惹的禍。然而換一個角度看,到底是因為文物太“咸”了,還是太“閑”了?別的不說,為什么發現問題的是網友,而不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呢?
當然,不能僅僅憑一兩件事,就說哪里的文博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而且,陜西博物館眾多,文博資源豐富,偶爾一兩件事出現疏漏,也可以理解。但是,文物保護是一件大事,工作人員不該有絲毫懈怠。考古和發掘文物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假如到了博物館中卻長久地沉睡起來,甚至出現問題也不知道,這就是失職了。
近年來,文物活化已經成為熱門話題,受到了普遍關注。前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寶檔案》等節目讓很多普通觀眾愛上了逛博物館,有了自己喜歡的文物品類,有的年輕人也對考古文博方面的工作感興趣。今年以來,河南衛視推出了幾個爆紅節目,今年3月三星堆考古時,四川也借短視頻《我怎么這么好看》火了一把……憑借新媒體短視頻,人們對文博的興趣日益濃厚,這對從事文物專業保護的工作人員來說,既是動力也是壓力。

讓文物活起來,考驗文博從業者、研究者的創新能力,也拷問基本的責任心,相關考核機制也應有所改變。此次文物“長毛”事件,給國內各大博物館敲響了警鐘,應該以此為契機,查找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管理漏洞,完善細節,盡力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否則,哪里被網友曬出來,哪里就會尷尬。
現實中,文物活化的另一阻礙是,大量的珍貴文物文獻資料沉睡在倉庫中,有些文博單位是無力整理、研究。有些文博單位的從業者、研究者,卻是不愿將一些文物文獻公之于眾。即便社會上有志于做文物活化的人想查看相關資料,他們也百般阻撓,以各種理由將其拒之門外。為什么這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將這些文物文獻看做是自己的“資源”。隔幾年拿出一部分來,就可以發表論文,當研究成果,評職稱、漲工資。他們非但沒有做好“橋梁”作用,反而成為文物文獻與大眾之間的一道鐵閘。假如這一問題不能從體制、機制上很好地解決,那么文物恐怕就很難“活”起來。
保護文物、活化文物,博物館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保持初心,摒棄私心,如此才能讓文物世代相傳,才能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大眾。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