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4分,諜戰劇《叛逆者》引發熱議。
“高品質”、“注重細節”、“尊重觀眾智商”,成為觀眾的廣泛共識,主演朱一龍的表現也被不少粉絲觀眾肯定,大量的話題和討論將這部電視劇的熱度持續推高。
雖然還未完播,但有不少觀眾認為,年末盤點電視劇行業時,《叛逆者》將必定占據一個爆款的位置。
在各種題材林立的當下,從市場反饋上看,屬于諜戰劇的高光時代已經過去,且有不少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叛逆者》的突圍,確實值得分析與探討。
重細節不會吃虧
這到底是不是一部好劇?從單純觀感上來說,確實有它出色的部分。
電視劇《叛逆者》改編自作家畀愚同名小說,由周游執導,朱一龍、童瑤、王志文、王陽、朱珠領銜主演。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從主人公林楠笙視角出發,講述動蕩時期中,我國的熱血愛國有志青年在戰爭和人性的洗禮下,經歷艱難的成長蛻變,最終找到正確的救國道路,轉變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產黨人的心路歷程。
該劇用鏡頭語言營造了很強的氛圍感。觀眾會發現,開篇沒有一上來就殺人放火,反而從雨夜路燈、汽車、未拔掉的車鑰匙、審訊室里的審訊刑具、被炭火燒紅的烙鐵等這些藝術化的處理中描述當時所處的時代和不同陣營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處理方式讓觀眾在電視劇最初的觀感上相對舒適。
與此同時,從服裝化妝道具等細節上,可以看出片方的確下了功夫。眾多小細節成為了觀眾們津津樂道的“彩蛋”。
例如,朱一龍飾演的男主角林楠笙站在路邊看到日軍運兵車呼嘯而過,街景的背景是“三星牌”的牙膏,是“國貨大王”方液仙實業救國思想和實踐的代表之作。他以化工產品抗擊洋貨傾銷,在商場上與入侵外敵做斗爭。這個廣告既強調了時代背景,也暗喻此時林楠笙的選擇,要用自己的方式在前線奮戰。

再比如,反派陳默群用于接頭的梅花牌腕表,時間永遠停留在四點十二分。表示陳默群這樣的人堅決執行“反共清黨”的錯誤政策。
同樣一個手表的梗,男女主角分別代表不同陣營接頭時,桌子上用于接頭的手表,時間都顯示為九點十八分,暗指了“一致對外”的訴求。
除了這樣的隱喻細節外,很多歷史細節也值得肯定,在電視劇第7集中有一場學生校園籃球賽的戲,仔細觀察籃球場的形制和如今截然不同,既沒有罰球線也沒有三分線,這和上世紀30年代籃球場地的標準和規則是符合的。
在劇情推動中,特工們的行為也因為細節變得合理與高明,為了防止因子彈穿過玻璃破碎,特工在玻璃上貼上了米字型膠布,避免敵人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后警覺。
這樣的細節比比皆是,課堂上講述的課文,校園中的黑板報,乃至街頭巷尾響起來的音樂,仔細思考都暗戳戳地映照著那個年代和進步人士的心聲。
這樣的細節運用,使得這些年被諜戰劇中離譜情節和糟糕場景傷害過的觀眾倍感欣慰。

流量+戲骨并未過時
近些年,業內有一類聲音唱衰“流量+戲骨”的創作模式,認為這樣的模式已經無法贏得觀眾的贊美,從而失去了資本的青睞。
《叛逆者》走的還是流量+戲骨的路子,年輕演員朱一龍,搭配中年演員王陽和老戲骨王志文、李強等人,這樣的模式在《叛逆者》中并沒有顯得過分突兀,老戲骨和流量的搭配總體較為自然,不生硬。
朱一龍顯然是片方為了贏得流量押下的寶,朱一龍在劇中的表現,目前看可圈可點,林楠笙這個角色帶有復雜的內心戲,惶恐、迷茫、堅定、勇敢、隱忍這些情緒上的轉變,對于朱一龍的要求并不低,在一些場景的處理上,朱一龍仍然較為巧妙地、合情合理地呈現了應該敘述的信息。
從朱一龍的發展來說,在這個時期接到這樣的一部作品,并能獲得觀眾和市場的肯定,在策略和規劃上已經成功了,敢于跳出甜寵和青春偶像題材的內卷,重塑自己的熒幕形象,的確需要勇氣和能力。
王志文在劇中扮演一名檔案室主任,一出場就給人一種扮豬吃老虎的暗流涌動,一個不思進取的小人物,竟然是潛伏在敵人內部的地下工作者。兩種身份的角色,很考驗演員的演技,王志文的表演細膩自然,與角色形象高度接近的契合度和優秀的節奏感和控制度,讓王志文圈粉無數。很多沖著朱一龍來看電視劇的年輕觀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打探這個大叔的過往。

相比起大膽轉型的朱一龍和駕輕就熟的王志文來說,飾演反一號陳默群的演員王陽更令人驚喜。陳默群心思縝密、注重細節、陰狠決厲,謹慎、猜疑一直貫穿人生。同時他孤獨又傲然,但是自始至終都目標明確,堅定不移,哪怕自己的目標是一條不歸路。

反派陳默群如果立不住,那么朱一龍和王志文對于人物的塑造都會變成無效表演,反派弱不禁風,正面角色即便是帶著光環,也會像個“戰五渣”,正是王陽的表演,讓這個反面角色豐滿了起來。
流量+戲骨的模式,老戲骨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給新生代演員樹立榜樣作用,年輕演員需要在拍攝過程中從老演員身上吸取經驗和技巧,部分老演員也很愿意將自己的收獲和體驗分享,這樣的選擇并非單純的資本決定,而是一種正常的發展模式。

諜戰劇的瓶頸
觀眾認可,數據漂亮,資方滿意,從這幾方面看《叛逆者》似乎達到了一個較為出色的平衡點,但單純從電視劇技術層面判斷,這部作品也并非如部分觀眾所說的“完美無瑕”。
諜戰劇,聽上去自帶懸疑感和解密風格,從2002年的《誓言無聲》開始,諜戰劇作為一種劇種嶄露頭角,這種暗含刑偵+敵特+情感的劇集,以高度緊張的劇情吸引觀眾,并在不斷的懸念中,引導觀眾情緒,一步步入戲。因為時刻抓住觀眾的心,所以,只要質量不太離譜,一般都會吸引觀眾看下去。
但架不住數量太多,在諜戰劇高光的年代,各種套路和劇情已經被觀眾完全看盡,前有《潛伏》《黎明之前》《暗算》這種老派諜戰劇,后有《偽裝者》《麻雀》《隱秘而偉大》這種新派諜戰劇,硬核的鉤心斗角和包裹在其中的感情和信仰,已經被無數次地呈現,相似的劇情和類似的反轉,觀眾已經見怪不怪了。
不僅對題材疲憊,對于場景的疲憊也是潛移默化的。觀眾對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夜總會、駐軍司令部、咖啡廳、裁縫店、賣報紙的小孩、煮餛飩的大姐、弄堂里修鞋的阿叔、黑色的別克車……這一切都太熟悉了,在相似的場景中開展的不同故事,想要吸引觀眾的難度同樣很大。
節奏是諜戰劇能否最終成功的重要標尺,即便是《潛伏》這樣人們口中的神作,現在看來余則成和晚秋的對手戲仍然有拖沓感,晚秋的形象依然不豐滿,顯得工具人十足,當流量明星大舉進入諜戰劇的類型題材中,這樣的節奏把握就變得更難,為了展開男主人公的感情線,節奏會變緩,邏輯會消失,甚至有劇情崩壞的危險。
《叛逆者》的劇情在女主角朱怡貞出場后就有變緩的跡象,節奏相比前幾集大變,為了交代人物關系和給未來留線索,出現了劇情推進上的停頓,更重要的是,童瑤塑造的朱怡貞,從表演上問題不大,但是人設、動機、背景都很模糊,相對幾位男性角色立體豐滿度較低,這種節奏變化帶來的感受對于諜戰劇的體驗來說并非舒適,而且隨著劇情發展,這種停頓感愈發凸顯。
劇情的走向在女主回歸、日軍占領上海后顯得更加凌亂倉促,不合時宜的對白和操作接連出現,讓觀眾對電視劇的最終走向產生了不確定性。
有粉絲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質問,“這么好的劇,8.4分是不是低了?”他們可能不知道,“穩住,別崩”才是很多電視劇觀眾真實的想法。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