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前古鎮社區的郝千慧、張恒銀家庭,擁有山東省文明家庭、山東省五好家庭、青島市文明家庭等多個榮譽,丈夫張恒銀在海軍從事潛水搶險,榮立一等功,被譽為深海“潛蛟”;妻子郝千慧被評為“山東好人”“青島文明市民”等。而最受鄰里群眾稱道的,是郝千慧一家展現出的樂觀積極、熱心助人的美好品格和和睦相親、守望相助的溫暖家風。

郝千慧、張恒銀家庭是軍人世家,軍人的本色和初心已經融入到家庭基因,對家庭成員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張恒銀的父親張德福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名海軍老兵。作為村民代表小組長,張德福熱心社區事務,積極為居民服務,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前古鎮社區沒有進行舊村改造,社區管理也不盡規范,張德福便組織夕陽紅隊伍,日常巡邏、清理衛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在父親的影響下,張恒銀懷揣著軍人夢毅然入伍,成長為一名以保家衛國為己任、以搶險救人為使命的海上防險救生潛水員。親朋勸他干潛水風險太高,他說:“我知道有很大風險,但怕死就不當潛水兵”;當救援陷入絕境,他說:“只要有一絲希望,就值得冒生命危險付出百倍努力。誰都不愿意直面生死,但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恐懼感再強烈,也抵不過身上所擔負的責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隨時準備上戰場,不管生死,帶戰友回家。”
“軍人保國家,妻子守家園”。2014年之前,郝千慧對這句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影視作品上。在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同學張恒銀重逢相戀,并最終步入婚姻殿堂后,郝千慧才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意義。
張恒銀作為北部戰區海軍某防救支隊潛水班長,職業的特殊性讓他根本無法兼顧家庭,且張恒銀媽媽身患尿毒癥多年。相戀時,張恒銀一度為此擔憂,擔心郝千慧因為他家庭特殊情況而分手,也怕因為這種特殊情況導致婆媳關系不和……然而,善良淳樸的郝千慧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張恒銀的顧慮:婆婆住院期間,她給婆婆打水泡腳、換洗衣物,細心陪護;日常生活中她承擔大部分家務,每周三次陪婆婆去醫院做透析,這種事無巨細地操勞一做就是五、六年,并且無怨無悔。郝千慧說:“公公婆婆的樂觀勤勞感染了我,雖然身患重癥,婆婆總是面帶笑容,樂觀開朗,公公也照顧周到、相濡以沫。他們盡心盡力地幫助我操持家庭,也讓我感到一家人相互扶持的溫暖美好。”
“我們能夠享受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2014年的訂婚儀式,張恒銀因執行任務未能到場,儀式便由張恒銀父母一手從簡操辦。婚后第一個孩子,從懷孕到生產,張恒銀都在外執行任務,直到孩子出生7個月時,郝千慧娘倆才在機場再次見到了執行完任務趕回來的丈夫。郝千慧說:“只要丈夫能圓滿完成任務平安歸來,這些辛苦我都能承受。”
在缺席家庭生活的日子里,張恒銀執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險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救援奇跡”。尤其在“東方之星”客輪翻沉事故中,400多名群眾倒扣江底,生死未卜。到達現場后,張恒銀請纓第一個下水。由于船體窗戶狹小,為深入救援他決定卸下背上的供氣瓶,僅靠岸上相連的供氣管提供氧氣,這意味著,一旦供氣管被割破將沒有備份氧氣應急。整整5天4夜,張恒銀一直堅持這樣開展搜救行動,其間遭遇了水下供氣軟管絞纏的險情……因為創造多次潛水救援的奇跡,張恒銀被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稱為敢以命換命的深海“潛蛟”。
因為工作缺席孩子成長的每個重要時刻,張恒銀總擔心孩子會忘掉自己。郝千慧就經常給孩子看爸爸的照片,講爸爸的英勇事跡,雖然兩個孩子不能經常見到爸爸,但她們都深深地以爸爸為榮,立志將來要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