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福山,群峰環抱,林深草郁。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在這里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膠東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光陰似箭,戰爭硝煙已經散去,抗戰英雄的事跡卻激勵著一代代威海人,群眾也把抗戰英雄牢牢記在了心里。
百歲老黨員的初心故事
今年5月19日是王淑貞107歲的生日。來自天福山女子民兵班的牛一杰等人再次來到王淑貞的家鄉——文登區界石鎮閻家泊子村,陪老人一起過生日。因年事已高,王淑貞說話已不是很清晰,除了“謝謝”外,說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革命”。
“來看奶奶時一定要穿民兵服裝,如果是便服,奶奶就不認識我們了。”牛一杰說,王淑貞是昆崳山紅軍游擊隊隊員劉福考的妻子。1936年,劉福考為掩護戰友突圍,壯烈犧牲,悲痛的王淑貞內心也因此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王淑貞的黨員登記表。
天福山起義紀念館保存著王淑貞的黨員登記表,入黨動機一欄上寫的是:“為我男人報仇,為了將來的幸福。”
1939年10月11日,經組織批準,王淑貞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為黨的地下交通員。
為了不引起敵人注意,王淑貞裝瘋賣傻偽裝自己。常常把情報挽在發髻里,別著珠花,山前山后到處“亂跑”。家里的菜窖子也成了地下黨領導機關的活動場所,干部在里面開會,王淑貞就帶著孩子挖野菜、做針線打掩護。
后來,王淑貞當起了村婦救會長。白天,她組織村里的婦女為八路軍貼餅子、備干糧;晚上,就借著月光為戰士納鞋、做衣裳。新中國成立后,王淑貞成了村里的婦女主任,誰家有個大事小事,她總是第一個跑去幫忙。老人100歲時還堅持參加村里的黨員會。
牛一杰說,王淑貞從未向黨和組織提過任何要求,說起以前的事跡,她總是謙虛地表示,“干工作不用說這說那,聽黨的話,誰都一樣。”
王淑貞最喜歡的歌曲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每次牛一杰和同事去看望老人時,總會給她唱起這首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
張玉華將軍骨灰埋葬在天福山上
在天福山起義紀念塔旁,有一棵不起眼的松樹,這里是威海籍開國少將張玉華的骨灰埋葬地。
2015年9月3日,張玉華作為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成員,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經過天安門時,張玉華用顫顫巍巍的右手,敬了一個鄭重無比的軍禮,他的眼睛雖不如昔日明亮,卻飽含深情。這一幕,令無數人熱淚盈眶、記憶猶新。
2017年9月10日,張玉華因病在南京逝世。9月16日,張玉華將軍的遺體在南京火化。遵其遺囑,骨灰由其親屬送回文登,埋葬在天福山上。
“1937年12月24日,膠東特委在天福山領導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張玉華任第一大隊第一中隊指導員。他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牛一杰說,老將軍骨灰埋葬時,遵照其遺囑,喪事從簡,儀式現場僅直系親屬和少數工作人員參加。
周邊群眾得知老將軍骨灰埋葬在天福山上的一棵松樹下后,幾乎每天都有人前來祭奠。“老將軍的遺囑是喪事從簡,一開始沒有立碑,大家不知道老將軍骨灰埋葬地的具體地點,紛紛到紀念館打聽。面對群眾對老將軍的敬重之情,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我們才找了塊不大的石頭,刻上了老將軍及其愛人的名字,安放在松樹旁。”牛一杰介紹。
早在2001年,張玉華就寫下了遺囑:“我活著為人民,我的后事也要為人民著想,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去做于死者無益、于活者有損的事。”
【相關新聞】革命火種在這里燃起
前不久,位于天福山腳下的文登區文登營鎮召開了一場主題為“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的天福山起義紅色史料座談會。
參加過天福山起義的劉中華將軍的遺孀、103歲的老黨員孫玉琦得知座談會召開,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天福山起義領導者理琪來到膠東落腳的第一站,是在文登營鎮的西字城村。
文登博物館原館長王德松和西字城村原黨支部書記鄧華曾詳細研究過那段歷史,兩人介紹,1936年,理琪經在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西字城人鄧汝訓介紹去文登工作。當年1月,理琪化名“王奇”,打扮成一名賣文房四寶的商人,乘船由上海輾轉來到文登西字城村,暫住在共產黨員劉其章家中。2天后,理琪找到鄧汝訓家,向鄧家人出示了鄧汝訓的親筆信。為掩護身份開展工作,理琪后來便在鄧家住下,拜鄧母為干娘。鄧母賢惠明理,對他視同己出。
過了一段時間,理琪被護送到3公里地以外的溝于家村張修己家(即中共膠東特委舊址所在地)。至此,理琪才完全和膠東黨組織接上關系。
理琪到來后不久,成立了文登縣委,并組建起中共膠東臨時特委,他帶領大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迅速讓膠東黨的各級組織得以恢復和發展,廣泛發動群眾,為天福山抗日武裝成功起義奠定了牢固的組織基礎。
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義爆發,打響了膠東武裝抗日第一槍。(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沈道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