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銀發一族的產業鏈在不斷拉長,銀發經濟由此成為消費升級的新藍海。這其中,就包括急需破題的老年健康保險——不少老年人都有了為自己購買一份保障的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想要真正購買到一份稱心如意的保險產品卻并不容易。近日,多位市民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為父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經歷。
困擾
銀發族投保門檻有點高
剛剛過去的父親節,在各大電商平臺搜羅一圈后,小李腦海中萌生出一個絕佳主意:為遠在泰安老家的父親購買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重疾險。此前為自己購買過保險,頗為熟悉投保流程的小李原以為這將是一個極為順利的過程。令他沒想到的是,在撥通保險業務員電話闡明想法后,小李意識到,自己可能要重新為父親挑選一款禮物了。
“工作人員建議我考慮一下其他的保險產品,認為現有的重疾險并不適合我父親。 ”小李表示,在得知自己父親已經62歲后,這位保險業務員幫他算了一筆賬:在這家保險公司,客戶年齡超過60歲后,購買重疾險額度超過5萬元便需要體檢,而老年人因年齡原因,身體或多或少總會存在一些小狀況,通常很難通過,而如果想要不體檢直接購買的話,保額就只能控制在5萬元以內,且交夠5年保費后,所投費用的總額也將超過保額。 “總之,工作人員的意思是,我父親這個年齡已經不太適合購買重疾險這類健康保險了。”小李說。
隨后,“執拗”的小李又撥打了多家保險公司的電話,得到的答復大同小異,均沒有找到合適的險種。他很不解:現在的保險產品五花八門,為啥老年人投保卻這么復雜?
意識到商業健康保險重要性的還有王女士,早在幾年前,她就想著為父母購買一份保障。但在咨詢相熟的保險公司時,王女士遇到了與小李相似的情況。 “我爸媽65歲了,想要購買重疾險,年齡超了,而且這個險種對身體要求也比較高,不太適合老人。 ”在朋友推薦下,王女士只得購買了一款對老年人相對 “友好”的百萬醫療產品,“挺劃算,每人每年的保費不到2000元,關鍵是老年人可以購買。 ”
探究
核保難、保費高是主因
明明市場有需求,為什么老年人想要購買稱心如意的保險產品卻并不容易呢?據不愿透露職務信息的保險業內人士盧先生介紹,老年人之所以購買健康險比較困難,首先是健康險的核保問題,其次是保費問題。
盧先生表示,目前市面上健康險比較主流的就是重疾險、醫療險。
其中,在重疾險方面,保險公司需要考慮風險成本,一般會將投保年齡進行限制,65歲以后的人群一般很難再購買重疾險,且重疾險通常核保也相對嚴格,老年人通常身體狀況存在各類問題,無法通過健康告知的情況比較普遍;在醫療險方面,雖然近些年不少醫療險尤其是百萬醫療,不斷放寬投保年齡,但部分老人由于身體狀況欠佳,存在一些慢性疾病和既往癥,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這就導致因無法通過核保而沒有購買資格。
保費方面,尤其是重疾險,盧先生稱,相同保額的情況下,通常年齡越小,每年所需投保的費用越低,到了60歲以上,即便通過核保,保費也相對較高,甚至會出現保費倒掛的現象。 “保費超過了保額的狀況,對于投保人而言,這樣的保障性價比不高。 ”盧先生這樣說。
創新
開發“適老”專項產品尋找突破口
針對老年人購買保險時經常會遇到的窘境。今年4月,銀保監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加快滿足7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保險保障需求。適當放寬投保條件,對有既往癥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給予合理保障。降低產品價格,簡化投保、理賠流程,積極開發適應廣大老年人群需要和支付能力的醫療保險和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產品,對于老年健康保險產品,相對于傳統保險還需要不斷創新和突破。
在青島,針對老年人保險服務和產品相對較少這一痛點,青島銀保監局積極行動,引導保險行業針對老年人的實際保障需求創新服務和產品,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提供保障。
據青島銀保監局介紹,該局主要通過制定“助老”專項政策、開展“敬老”保險宣傳、創新“享老”生活方式、開發“適老”專項產品等舉措推動轄區保險業服務老年人保險保障需求。
在推動普惠型商業健康補充保險上線的同時,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2012年,青島還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5年,通過政府招標引入兩家保險公司具體負責承辦。 2016年,青島市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以政府最關注、群眾需求最迫切的醫療護理為切入點,為因年老、疾病或者傷殘等喪失自理能力的參保群眾提供護理保障服務。據悉,多年來,青島已累計支付長期護理保險資金28億元,惠及6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參保人及其家庭。
青島銀保監局還聯合相關部門指導保險公司推出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自2007年開始,青島銀保監局聯合市老齡辦指導新華人壽青島分公司率先推出了“銀發無憂”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主要以老年人個人或家庭購買為主、社會捐助和政府支持為輔,開展老年人意外傷害險工作,幫助老年人解決意外傷害保障不足的問題,填補了老年人意外保障低或無保障的市場空白。(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 記者 衣濤)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