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了解一座城市,就從它的博物館開始,因為博物館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深圳的歷史很短,設市不過40多年,可沒想到,深圳的博物館里卻能偶遇這么多的精彩故事。
我的博物館之旅第一站,當然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博物館有新館和舊館,新館是歷史民俗館,以古代、近代當地民俗文化遺產展示為主;舊館是古代藝術館,主要是陶瓷、金屬制品等文物展出。
歷史民俗館里展示的民俗活動。
初來乍到摸不到門路,網上預約時看哪個館在前就先約了哪個,歷史民俗館因此成了我踏進的首座博物館。民俗文化遺產在這里“唱主角”,衣食居所、風土民情、公序良俗,通過一個個物件、一段段故事娓娓而談,原原本本呈現到觀眾面前。專題展廳里的“小城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這里講述的不是深圳歷史,而是湖南龍山的過往。2002年,地處湘西的龍山縣里耶鎮出土38000多枚秦簡,詳細記錄了秦代縣政運行的方方面面,全景式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被稱為21世紀以來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這些遠道而來的竹簡等文物,把深圳作為落腳點之一,在這里駐足80天。一趟出行,雙重收獲,不僅瞧著了深圳的文化風情,還偶遇了湖南龍山里耶秦簡文化展,頓感幸運。
可當我再次出發來到古代藝術館時,才知道上次的偶遇原來是必然發生的事兒。
古代藝術館內景。
古代藝術館的建筑本身就可以稱為藝術,大廳里極簡的黑白色調,點綴些許植物的翠綠,搭配形如膠囊的觀光電梯……現代工藝的時尚美感和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形成了強烈對比,讓進來的觀眾忍不住舉起手機不停地“咔嚓咔嚓”。言歸正傳,館里共有13個展廳,其中本館藏品固定展廳只有4個,1-9號展廳均為臨時性的專題展覽所準備。“請進來”是深圳博物館開拓視野、弘揚文化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來到深博必有偶遇。在這里遇到的不止一個,但其中有個重頭戲,是“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我甚至還與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鎏金菩薩像結下了一面之緣。展覽陳列的文物來自青海省14家文博單位,足有373件之多,完整展現了史前到明清之間,“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擔當的重要作用。

拉斐爾與古典準則展。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納天下之善。開放包容是這座城市的特色,搬來國內的文物顯然不是終點,放眼全球才是國際化大都市的表現。深圳的博物館,驚艷的可不止深圳博物館這一家。誰能想到,一座區級博物館,能把文藝復興三杰之一拉斐爾的真跡搬到市民的眼前呢?南山博物館,就承辦了“拉斐爾與古典準則——意大利圣路加國家美術學院珍品大展”,68件藝術作品細致詮釋拉斐爾在繪畫中樹立的“古典準則”,更有從古墻上完整剝落下來的拉斐爾原作,為市民免費提供在家門口深入了解歐洲古典藝術的機會……
深圳不僅把高大上的國際國內展搬進家來,還把展覽搬出到“田間地頭”去。在南頭古城,有南頭古城博物館;在甘坑小鎮,有甘坑客家博物館;在華強北商業區,有華強北博物館……讓市民一不留神就養成了游覽間隙逛個館,參觀累了看個展的習慣,也無怪乎短短數十年,深圳就完成了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在參觀拉斐爾畫展時,即便是預約、限流,仍然遇到了被推著走的洶涌人流,這就是濃濃的文化氛圍吧。(青島市第六批赴深圳體悟實訓干部 趙哲龍)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