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guān)系中,我們經(jīng)常談?wù)摗熬芙^”。
當被他人惡意剝削,或肆意索取時,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
但如果對方并沒有惡意呢?
比如一個身處困境之人,請求你的幫助;或一個態(tài)度誠懇之人,懇求你的諒解。
這時,你還能心安理得地拒絕嗎?
許多人可能不會拒絕,而是盡力地給對方幫助,也真心希望對方可以渡過難關(guān)。
但我今天是來潑冷水的。
有一種情況,即使對方真的需要幫助,也要拒絕。
否則,不僅不會令對方的處境“變好”,反而還會形成一種“阻礙”。
01.
多年前,我結(jié)識了一個朋友,她比我小幾歲,為人真誠、善良。
得知她談了多次戀愛都不成功,我就熱心地幫她介紹了一個男朋友。
然而剛見了一面,對方就說不行。
我詢問原因,男方說:“人也太實在了,毫無心計,有點一碗涼水看到底的感覺。”
原來,朋友太真誠了,初次見面幾乎就把自己的一切,好的壞的都合盤托出了。
那時候,還沒有“傻白甜”這個詞,但現(xiàn)在想來,當時對方就是這個意思。
我告訴朋友,相親時盡量展現(xiàn)自己美好的一面,先要給對方留下個好印象。
再次相親,朋友算是有了點經(jīng)驗,結(jié)果比較順利,兩人決定繼續(xù)交往。
從那以后,朋友就經(jīng)常向我詢問與異性相處的經(jīng)驗,我儼然成了她的戀愛顧問。
為此,朋友對我很信任,也很感激。
可時間長了,這份“信任”卻慢慢演變成了“依賴”。
有一次,她與男友吵架鬧矛盾。
于是,她每天都把與男友的聊天記錄發(fā)給我,請我分析局面,教她溝通。
整個過程給我一種感覺:似乎真正與男友談戀愛的人,不是她,而是我。
連續(xù)兩個星期下來,我被搞得筋疲力竭,而朋友的情況卻絲毫沒有得到改善。
經(jīng)過這件事,我不得不去反思:我真的是在幫助她嗎?
我一味地順應(yīng)她的需求,承接她的焦慮,不遺余力地幫她解決問題,她從中又得到了什么呢?
表面上看,她把焦慮和責任轉(zhuǎn)移給我,可以獲得短暫的輕松與安寧;
但實際上,在越來越依賴我的過程中,她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嚴重被削弱了。
換而言之,我的“不拒絕”,非但沒有真正幫助到朋友;反而還助長了她的“退化”,限制了她的成長。
當看清這一點以后,我才意識到:
在關(guān)系中,真正的成全,并不是一味地“不拒絕”。
對方的問題,應(yīng)該自己直面,而不是我來代替他解決。
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在完整體驗以后,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成長。
后來,我卸掉了“戀愛顧問”的職責,而朋友反倒在愛情中漸漸成長了。
02.
還有一件事,也是我果斷地拒絕了對方。
兒子上小學(xué)時,經(jīng)常和一個叫成成的同學(xué)一起玩。
成成和我們住在一個小區(qū),我跟他的父母也早就認識。
小學(xué)二年級時,成成的父母相繼出國打工,照顧他的是70多歲的、身體多病的奶奶。
奶奶只能照顧成成的吃喝,卻無法陪他玩耍,幫他輔導(dǎo)功課。
成成的父母很信任我,于是就委托我平時多照顧一下孩子。
我經(jīng)常讓成成來我家吃飯、玩耍,有空也會輔導(dǎo)他做功課。
盡管如此,但成成還是很想念自己的父母,性格也有點內(nèi)向。
我曾多次勸說成成的爸媽,讓他們回國工作,可他們還是覺得掙錢重要。
有一天,成成的媽媽在電話中問我,可不可以讓成成住到我們家來,他們愿意出錢。
我當即拒絕了成成的媽媽,這不是錢的問題。
從情感上來講,我很喜歡成成,也愿意一直陪伴他成長。
但從理智上講,我真的無法保證,會把給兒子的母愛,再原樣不差地給成成。
萬一有了偏差,對兩個孩子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心理影響。
再說父愛母愛是神圣而偉大的,豈是別人可以替代的?
后來,我又多次和成成的父母進行了溝通,告訴他們孩子真的很需要他們。
再這樣下去,孩子的性格都會變得內(nèi)向和憂郁。
半年后,成成的父母終于從國外回來了,成成也從內(nèi)心孤獨的留守兒童變成了性格活潑的少年。
03.
心理學(xué)博士陳海賢,曾分享過一個經(jīng)歷。
參加一個團體,他遇到一位“直率”的女士,經(jīng)常犀利地攻擊別人。
有一回,在連續(xù)被攻擊了幾次以后,陳海賢忍不住回了一句:
“你說話真的很傷人。”
這個回應(yīng)讓那位女士楞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女士率先開口了:
“趁我還有勇氣,我要向陳海賢道歉。”
接著,她說了一段很真誠的話,承認自己脾氣不好,為自己的舉動感到很難過,并渴望能獲得更好的關(guān)系。
當時,整個氛圍忽然變得溫暖而柔軟,大家都看著陳海賢,并期待他也能溫暖地回應(yīng)這番話。
但在短暫的沉默過后,陳海賢卻堅定地拒絕了她: “對不起,我不接受。”
因為通過連續(xù)幾天的觀察,陳海賢發(fā)現(xiàn): 正是因為一道歉便能獲得原諒,所以這位女士的行為一直停留在 “傷害-道歉-不改變” 的循環(huán)之中。
他向女士解釋道: “并不是因為你給我?guī)砹硕啻蟮膫Γ膊皇且驗槲覍δ阌卸嗌鷼猓?而是我想用“拒絕”來告訴你,不是所有的傷害,都可以用道歉來彌補。”
從那以后,那位女士真的改變了。
她變得不再犀利,并多次在評價別人時,悄悄把傷人的話語替換掉。
很明顯,陳海賢的“拒絕”,在她心里扎下了一根刺。
當切身體會到不被接受的痛苦以后,她學(xué)會了自省、改變與成長。
這就是“拒絕”帶給一個成年人的成長與成全。
04.
在這里,我想澄清一點。
我們并不是鼓勵大家去拒絕所有需要幫助、需要理解的真摯之人。
我真正想表達的是: 當我們的“不拒絕”,并不能令對方的處境變好時, 我們可以通過必要的“拒絕”,把責任歸還給對方,促使他在現(xiàn)實困境中尋求新的解決之道。
當然,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沒辦法使用精準的心理分析,來決定是否拒絕。
這時,我們可以借助一個普遍通用的技巧,那就是: 相信自己的感覺。
當一個人向我們求助,或請求我們的諒解時,不僅僅包含著言語信息的“傳遞”,同時還包含著情緒情感的“投射”。
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對這份投射的感覺,來決定是否拒絕。
如果你的感受是正向的、愉悅的,說明對方正在積極地嘗試擺脫困境,解決問題。
這時,你可以選擇“不拒絕”,為對方增添一份力量,促進問題的完美解決。
但如果,你感受是沉重的、疲憊的,說明對方正在嘗試把焦慮轉(zhuǎn)移給你,逃避責任。
這時,你最好理性地選擇“拒絕”。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最重要的就是區(qū)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
你承擔你的責任,我承擔我的責任,我們可以一起碰撞,但我們絕不過度捆綁。
當你遭遇現(xiàn)實困境,尋求我的幫助,懇求我的配合,我愿意把我的經(jīng)驗分享于你,與你討論,助你成長。
但我不愿意越過界限,去承接你的煩惱與不安,以此來“縱容”你。
相反,我會把原本屬于你的一切責任,原封不動地歸還于你。
然后,我會穩(wěn)穩(wěn)地站在這里,見證你的改變與成長。
從這個意義來講,拒絕,也是對他人的一種成全。(作者|阿慧 天雅)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遇到上面的情形,我們需要拒絕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