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5日訊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城陽區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傳播“好聲音”、用好“活教材”、激活“新機制”,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

傳播“好聲音”
“聲”動宣講200余次,音樂黨課開設30余場
學光輝黨史,傳榜樣力量。6月5日上午,伴隨著開場舞蹈《百年前的今天》,青島市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講城陽專場在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青峰社區舉行,全市巡講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講述現場,高潮迭起、感動不斷。“每一次的講述,都是一次自我振奮,更是一次道德力量的傳遞。”在場觀眾紛紛表示,這些溫暖而充滿力量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鮮活的價值觀”和“有形的正能量”,自己在感同身受中與這份力量融于一體,將會以更加飽滿的精氣神投入到工作生活中,投入到嶄新的事業奮斗中。
今年以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城陽區在文明實踐培訓學院、陽光講堂、文明實踐大講堂、鄉情書房、實踐驛站等文明實踐陣地,突出“永遠跟黨走”主題,把課程設置出來、把專家邀請進來、把群眾吸引過來,廣泛開展“建黨百年·‘聲’動宣講”“青年黨課”“音樂黨課”、《寫給青少年的黨史》紅色故事大賽等系列主題活動,截至目前,共開展講理論、講黨史、講故事等各類“聲”動宣講活動200余次、開展定單式音樂黨課30余場次。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每周一舉行升國旗儀式和“國旗下黨史微宣講”活動,通過富有儀式感的微宣講,吸引黨員群眾廣泛參與。針對新階層人士和流動黨員需求,引入海爾卡奧斯平臺設備,開設VR流動講堂,回眸遵義會議、踏上井岡山,領悟賡續革命精神。流動講堂進園區、進樓宇、進市場、進漁船、進公交,深受歡迎,目前已有黨員群眾近2萬人次參與VR流動講堂。發揮“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感染身邊人”作用,每天在各媒體講述一個《城陽故事》,共講述《城陽故事》1000余個、推出微視頻200余期,實現理論、黨史、政策宣講細水長流。

用好“活教材”
依托全省首家新時代結婚禮堂,158對新人完成新時代婚禮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優良家風,倡樹文明新風,6月10日上午,“傳家風、樹新風、感黨恩、跟黨走”青島市新時代集體婚禮城陽會場活動幸福上演,25對新人迎來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刻,現場同時為7對老人夫婦補辦了婚禮儀式。
為愛減負,為新人解憂,新時代集體婚禮城陽區“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地、落小的生動實踐。“文明節儉,婚事新辦,從‘新’開始‘禮遇’文明新風尚。我們希望依托新時代結婚禮堂這一載體,倡樹文明新風尚,講好家風新故事,落地落實文明實踐‘我為群眾辦實事’。”城陽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城陽區新時代結婚禮堂已為158對新人舉辦了新時代婚禮。
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深入群眾、貼近群眾優勢,城陽區統籌多方力量,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區內高校等與全區236個文明實踐所站結對共建,深入共建所站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理論宣講和志愿服務活動,并每月開展一次以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為主題的主題黨日活動。充分發揮全區660支特色小隊、9萬余名志愿者的作用,開展送宣講、送溫暖、送文化、送健康、送平安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志愿五送”活動,在幫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促進文明實踐更加實在實效。
如何將黨史教育學習做實、做細,城陽區從“心”出發。截至目前,城陽區已組織發動書法愛好志愿者深入社區、單位實踐站開展“一書兩傳”活動30余場;“街頭文藝志愿隊”深入小區、廣場、商場、田間、車站,采取小品“演”、詩歌“頌”、故事“講”、共同“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舉辦小型綜藝演出、呂劇柳腔專場等群眾文化活動600余場;創新推出“記憶管家”志愿服務,組建5支“記憶管家”志愿小分隊,深入社區采訪老黨員、老干部和老戰士,講活黨史故事,讓群眾在身邊的紅色歷史回望和發展變遷感悟中,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信念。

激活“新機制”
“陽光拍客”5月份正式上線,助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近日,不少城陽市民在瀏覽手機的時候發現,在“愛城陽”APP的首頁位置,出現了一個名為“創建文明典范城市‘陽光拍客’意見征集平臺”的專欄,點擊進去,填寫姓名和手機號碼,就可以將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存在的問題,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上傳至平臺進行反映。
“陽光拍客”監督機制是城陽區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一大創新之舉,5月份在“愛城陽”APP開發上線。收到問題線索后,曝光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轉辦、督辦,并將整改結果通過愛城陽APP及時進行公開“晾曬”,形成了吐槽、曝光、督辦、整改、晾曬的工作閉環。
你提意見我整改,一部小小的手機,依托融媒體中心建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陽光拍客”平臺,通過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員發現、巡訪團巡、陽光拍客團拍、志愿者挑刺、群眾吐槽等方式,加大對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和城市管理問題的監督曝光力度,倒逼問題解決和工作落實,不斷提升主城區城市品質,真正將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城市管理、提升主城區城市品質的話語權交到市民手里。
全國首創的文明實踐積分平臺和志愿服務“滴滴”模式,在城陽區志愿服務中心綜合指揮、調度下,“百姓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積分獎單”的志愿流程運轉貫通,實現了志愿服務供需及時、精準、有效對接,打造起“15分鐘志愿服務圈”,進一步深化“全民志愿·陽光城陽”品牌建設。截至目前,已通過平臺收集、解決幫老、幫困、幫病、幫殘、幫教、幫事、幫心等方面需求近1000個。
從最困難群眾入手,城陽區實施文明單位與26個困難社區、愛心企業與888名困境兒童、志愿者與1437戶困難家庭“三結對”幫扶行動,已累計幫助物資270余萬元,使志愿服務在幫助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中,更好地彰顯陽光的溫暖。
面向重點人群、重點場所,城陽區建成瑞陽心語實踐站、紅色管家實踐站、海上實踐站、康復機構文明實踐驛站、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實踐驛站等特色實踐站50余處,真正實現“群眾在哪里,辦實事就延伸到哪里”。
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飛入百姓家”,城陽區組建1.1萬名“志愿樓長”小分隊,炕頭上宣傳宣講黨的政策,上門收集居民需求,協調幫助解決居民實際困難,成為群眾身邊永久牌的志愿小分隊,在傳遞黨的關懷和溫暖的同時,讓老百姓感黨恩、記黨情,一心一意跟黨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徐婷)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