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5日訊 在城市的發展軌跡中,建筑記錄了時代的傳奇。在建黨百年之時,回顧青島建筑業的發展歷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直至走向國際舞臺,建筑業的崛起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的豐功偉績。青島市統計局梳理歷史數據顯示,如今建筑業已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取得的斐然成就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建筑業百年發展階段性特征】
第一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年)
這一時期,我市建筑業主要以基礎設施建設、興建各類工廠、建造教育設施等為主。其主要特點:一是建筑的投資、設計、規劃、施工、工程技術等主導權控制在列強、官僚和民族資本家手中;二是建筑工人地位低下,生活舉步維艱受到中外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三是建筑設施多為官僚權貴強化統治所服務,為中外資本家創造個人財富而建造,廣大人民群眾難享社會發展成果。
這一時期建造了青島商會(建于1921年)、交通銀行青島分行(建于1929年)、花石樓(建于1930年)、圣彌厄爾天主教堂(建于1929年)、青島八大關別墅群(始建上世紀30年代)等。然而,這一時期人民大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居無定所、饑寒交迫。從1921年至新中國成立前,青島始終處于動蕩之中,經濟癱瘓民不聊生,城市建設發展滯后,建筑行業極為弱小且無發展空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1931年的青島航拍照片)
第二階段:改革探索階段(1949-1991年)
新中國成立后,建筑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秉持了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建筑風格并不斷發展和壯大,在改革探索中不斷前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進入全面探索階段。建筑業經歷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經營三個階段,行業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建筑企業個數逐年增加。1984年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改革的基本任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企業開始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青島建筑業乘著改革東風,市場主體不斷增強。企業單位個數從1983年的21家,達到了1991年的32家,其中,全民企業15家,集體企業17家;全市從業人員由1983年的3.1萬人增加到5.2萬人,增長67.7%。
建筑業生產經營活力初顯。1986年,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為青島建筑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注入新的活力。建筑業總產值從1983年的1.9億元增加到1991年的8.8億元,增長3.6倍;1983年完成施工面積166.1萬平方米,1991年達到190.2萬平方米,增長14.5%;1983年完成竣工面積80.4萬平方米,1991年增加到94.6萬平方米,增長17.7%。
建筑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十二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政企分開的要求,把國企改革導入“利改稅”階段,在企業經營層面推進改革,使建筑企業獲得更多留利,刺激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青島建筑業企業效益明顯改善。1983年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1991年3.3億元,增長57.1%;1983年實現利潤總額0.2億元,1991年0.3億元,增長50%。

(1970年,一座新式“天橋”正式竣工啟用,右側是老木橋。)
第三階段:市場化改革階段(1992-2002年)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拉開了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幕。青島建筑業發展由此駛入快車道。
市場主體快速增加,企業改制穩步推進。1992年青島建筑業企業單位個數達93家,1994年突破100家,達到122家,2002年增加到570家,比1992年增長5.1倍;從業人員從1992年的5.3萬人,增至1997年達17.8萬人,2002年增加到24.7萬人,增長3.6倍。
建筑業生產經營持續向好。199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從福利分房變為貨幣化分配,標志著住房產品市場化改革開始。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國家適時出臺了擴大內需政策,房地產開發與固定資產投資“雙輪驅動”,助推了青島建筑業市場主體,生產規模、經濟效益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1992年青島建筑業總產值為11.3億元,2002年完成產值166.3億元,增長13.7倍;1992年完成施工面積445.2萬方米,2002年達到2604萬平方米,增長4.8倍;1992年完成竣工面積225.2萬平方米,2002年增加到1354萬平方米,增長5.0倍;1992年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2002年增至155.2億元,增長22.8倍;1992年實現利潤總額0.7億元,2002年達3.3億元,增長3.7倍。

(1992年8月7日,東部新市委、市府大樓開工奠基。)
第四階段:科學發展階段(2003-2010年)
自2003年以來,青島建筑業貫徹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理念,搶抓機遇,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了多功能、深層次、全方位的大市場框架,描繪出了一幅科學發展新畫卷。
建筑業整體向好發展。企業單位數由2003年的521家增加到2010年640家,增長22.8%;從業人員由2003年的24.5萬人增加到42.8萬人,增長74.6%;2003年建筑業總產值202.1億元,2010年突破800億元,達到813.7億元,增長3.1倍;2003年施工面積3001萬平方米,2010年高達6972萬平方米,增長1.3倍;2003年竣工面積1358萬平方米,2010年增加到2158萬平方米,增長0.6倍。2003年實現營業收入190.3億元,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790.2億元,增長3.2倍;2003年實現利潤總額4.6億元,2010年實現21.9億元,增長3.7倍。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1年以來,我市全面落實山東省《關于加快建筑業改革和發展的意見》,發展大建筑業,培育大企業,拓展大市場,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至2011年,青島已基本實現了橫向拓寬產業領域,突破了以房屋建筑業為主的局限,向市政、交通、水利、電力、礦山等專業工程拓展,覆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設備安裝、裝飾裝修的格局已逐步形成;縱向拉長了產業鏈,由傳統的工民建向鋼結構、路橋、防腐保溫、裝飾裝修和智能化等新興領域進軍,大建筑業格局初步形成,產業融合速度加快,隊伍結構趨于合理。
行業發展呈現新變化。隨著對外開放、對內開放搞活的加快,青島建筑業生產運營也發生新的變化。一是大型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逐步探索境外建筑市場。青建集團率先與央企合作“借船出海”,1995年獲得了獨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經營權,開啟“駕船出海”的航程。二是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等領域建設步伐較快,建筑市場需求空間擴大,外地建筑企業大量進入本土建筑市場。據測算,外地建筑企業承接的工程量約占全部的四成左右,央企、江浙大型民企的進入為我市建筑業近距離學習和吸收先進運營理念、前沿技術等提供了契機,促進我市建筑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2007年,西鎮開始大拆遷。)
第五階段:創新發展階段(2011-2015年)
改革進入攻堅深水區,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青島建筑業進入到了創新發展階段。
簡政放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分享改革紅利。2011年以來,青島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為市場主體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統計,2011年建筑業總產值不足千億元,2015年建筑業總產值1338.6億元,比2011年增長1.1倍;2015年建筑業企業個數達619家,比2011年增加42家;從業人員由2011年的32.8萬人增加到2015年39.2萬人,增長19.5%。
建筑業信息化持續推進,企業運營模式創新發展。我市建筑業積極探索“互聯網+服務”新模式,實現服務的增值和創新。部分裝飾裝修企業依靠“互聯網+”戰略進軍家裝電商領域。2015年我市建筑業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金額3.1億元,比2011年增長92.5%。
建筑市場開拓創新,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強了中國同沿線各國的經濟聯系,也為青島建筑業的開放融合發展和轉型優化升級開啟了新的機遇之門。據測算,2011-2015年我市建筑業實現“一帶一路”營業收入530億元。我市建筑企業在海外運營,基本形成了較完備的生產施工體系。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山東電建鐵軍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發揮自己獨具的行業優勢,形成以核電、水電工程為主的境外施工體系;青建集團股份公司、青島市政集團公司、青島一建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以房屋、市政設施、公路為主的境外施工體系;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七建設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形成以石油管道安裝和石油化工裝置施工為主的境外施工體系。

(西海岸新區航拍圖)
第六階段:“十三五”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2020年)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青島建筑業也跨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全市經濟社會向好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產與效益同步增長,高質量發展成果顯著。2020年,青島建筑業法人單位820家,比2015年增長45.9%,年均增長7.8%;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000.2億元,增長1.2倍,年均增長17.5%;筑業資產合計2938.7億元,增長88.7%,年均增長13.5%;實現營業收入2823.5億元,增長89.3%,年均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53.8億元,增長18.5%,年均增長3.5%。青島建筑業有27家企業實現利潤在5000萬元以上,占全部利潤總額的87.7%,與2015年相比提高19.9個百分點。
積極邁入建筑產業化之路,實現高質量增長。青島大型建筑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資源,積極參與裝配式建筑工程,逐步由理論探索向實踐路徑切換。例如,中建聯合建設有限公司2016年承建市北區海爾世紀公館二期F區項目,成為市區首個裝配式高層住宅項目,裝配率達到57.6%。據測算,2018年-2020年我市裝配式產值累計超過100億元,達到122.5億元。
全面促進小康社會建設,建筑業成就斐然。“十三五”期間,青島建筑業積極參與小康社會建設,在鐵路、公路、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快建設步伐。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青島完成鐵路、公路建筑業總產值816億元,其中,2020年鐵路公路產值247.7億元,比2015年增長2.2倍;完成科研、教育、醫療用房竣工面積累計970.3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1.2倍。

【聚集新動能實現新跨越】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市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實力實現躍升,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雙驅動,為建筑業生產經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推動了建筑業由量變到質變,由單一主業到多元化發展,由承接國內施工到境外拓展,行業內的不斷創新,讓青島建筑業取得了生產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實現新的跨越。
整體實力逐步增強。2017年青島新增6家特級資質企業,2020年特級資質已達13家,占全省的三成以上,我市建筑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新經濟”新動能持續聚集。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在建筑業大量應用。青建集團設立了行業內山東省唯一國家級技術中心和省內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島建安集團成立綠色建筑研究院等,通過對生產技術、施工工藝等方面的創新研發,提高建筑有效供給,助推行業跨進產業化。
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建筑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對全市經濟社會整體向好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18年至2020年,我市建筑業累計吸納的農民工近200萬人左右;全市建筑業企業累計上繳稅金近150億元,成為助力經濟平穩持續向好發展的支撐力量。青島建筑業還先后參與了2008年奧帆賽、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2015年世界休閑體育大會、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2019年海軍節等大型國際活動場館及基礎設施建設,展示青島市建筑業綜合實力。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新業績。據測算,2013-2020年青島建筑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近1500億元,年均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左右。據統計,參與“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南亞、西亞、東南亞三大運營區域,同時在境外產業園區、特許經營、投資貿易、帶動國內優勢產能輸出等方面運營等領域取得新業績。

展望未來,特別是“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又一機遇期。青島建筑業企業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實現青島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前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孫輝 肖婷婷 部分照片來自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