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小區里和媽媽們一起聊天,有個媽媽說:“我家孩子每天上竄下跳,跟個小猴子一樣,他怎么精力這么旺盛呢,我都快受不了了。你看看人家孩子,這么懂事、穩重,能安安靜靜的?!?/span>
這時,又有個媽媽說:“我們家妞妞太內向了,不會主動去交朋友,有沒有什么好方法啊?”
其實聽到這里,我腦海中浮現了兩種孩子:
一種是好動得像個小猴,
一種是安靜得像個小貓。
你可能會想,要是他們能中和一下就好了。但是,是什么讓孩子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還是成長環境不一樣?都有可能。
但其實,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的個性特點。
孩子生來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獨特的基因,心理學家稱之為“天生氣質”。比如,剛出生的嬰兒,有的哭鬧好動,有的安靜平穩,其實,一出生孩子帶有自己的天生氣質。
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提出了兒童氣質的九個維度,包括活動水平、節律性、主動或退縮、適應性、反應閾限、反應強度、情緒質量、分心程度、注意廣度和持久性。
并把它們劃分為三種氣質類型:易教養型、困難型和緩慢發動型。
易教養型的孩子
他們更能夠適應環境,有更多的愉悅、友善等正向情緒,愿意接近新事物。父母在養育這類孩子的時候,會感到比較輕松愉悅。
困難型的孩子
他們從小就比較難帶,讓照顧他的人很費心。他們活動量高,作息不規律,適應環境比較慢,情緒反應強度大,并且持續時間較長。
緩慢發動型孩子
他們對新鮮人事物的反應是退縮回避,總是慢吞吞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他們的情緒反應強度也相當微弱,活動量和持久性也不高。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被忽視。
這些氣質特點,很大部分是遺傳而來,同時也有些受母親懷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父母,我們在學習如何養育孩子之前,要先停下腳步去了解孩子,然后才能選擇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
01
沒有一種養育方式適合所有孩子
在小區里經常跟孩子一起玩的有一對雙胞胎男孩,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不同。
雙胞胎弟弟的玩具被一個小朋友搶走了,這時他特別生氣,非要奪回來不可,甚至跳起來要去拿回來,差點就打起來了。
而過后,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了哥哥身上,哥哥的玩具也被搶走了,但哥哥卻用了截然不同的應對方法。
他沒有自己去奪回,而是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你為什么拿我的東西,為什么要拿呢?”
在平時玩的時候,我們也能看到他們之間的性格差異,雖然是雙胞胎,是同一對父母所生,在同一個家中長大,擁有著同樣的家庭氛圍和環境,但兩個人的個性差異都很大。更何況是不同父母、不同家庭的孩子呢?
因此,我們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本身就是沒有可比性的,孩子也不可能成為別的孩子。
而對于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我們也應該用不同的養育方式。
《教養的迷思》作者哈里斯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她帶著狗在院子里散步,一個媽媽帶著一個五歲的女孩和一個七歲的男孩從街邊走過。雖然狗沒有到街上去,但還是沖向人行道邊,對他們大聲狂吠。
這時,兩個孩子的反應完全不一樣。盡管狗的態度不友好,但女孩仍然向狗跑過來,問:“我可以摸摸它嗎?”媽媽說:“不!我想這只狗不愿意讓你摸它?!?/p>
與此同時,那個七歲的男孩跑到街對面,驚慌失措地朝這邊張望,不敢向前一步。他媽媽說:“來吧!馬克,這只狗不會咬你的?!边^了一分鐘,馬克才鼓足勇氣來到媽媽身邊,雖然媽媽很同情馬克,但還是極力掩飾著不耐煩。
可見,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指出,教養不是父母對孩子的單向影響,而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雙向互動,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做的事情。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能忽略孩子本身所擁有的特點。
我國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他認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這對于父母養育孩子,同樣如此啊。
02
孩子的氣質沒有好壞,就看你怎么對待
我們要知道,不管孩子是什么樣的氣質類型,都沒有好壞之分。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氣質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是否能和諧匹配。
如果孩子的氣質和他所處的外在環境經常沖突的話,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出現適應困難和情緒困擾。
例如,一個個性文靜、喜歡藝術的媽媽,她希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于是常常帶著孩子去聽音樂會、參觀美術館。
可是,如果她的孩子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美術館就會經常跑來跑去,聽音樂會也不專心。這個孩子就會經常被批評,而如果長期這樣,孩子就很有可能變得不自信、有挫敗感。
而如果換做是一個喜歡運動的媽媽,經常帶著孩子去跑步、騎車,那么這個孩子就會培養出更多的自信和樂觀。
可見,孩子身邊重要的人的氣質和價值觀,以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才是左右孩子是否心理健康的關鍵。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理解,認為孩子在故意作對,其實是我們不了解孩子。
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后,就懂得,原來這不是孩子不好,也不是父母的養育方式不好,而是我們要用適合孩子的方式來對待他。
當然,這并不是說后天環境不重要,有關大腦可塑性研究發現,有系統的訓練,可以對大腦進行某種程度的塑形。
所以,除了氣質,生活經驗也對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大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是先天氣質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同時父母也要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氣質跟孩子是否匹配,還是存在著沖突,才能夠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跟孩子相處更合適。
03
接納自己,接納孩子
父母什么時候最不容易接納孩子?
一種就是當自己的氣質跟孩子的氣質有沖突時,比如孩子活潑好動、精力旺盛,而父母是喜歡安靜的類型,那么父母就很容易感到筋疲力盡,便會覺得孩子為什么會這么鬧,難以接受。
這時我們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期待,或者找其他家人幫忙,讓自己可以有時間恢復能量。
還有一種情況便是,雖然父母跟孩子的某種特質一致,但父母可能沒有接納自己的那部分,便也很難接納孩子跟自己一樣。
我在生活中就遇到過這個困惑,也給了我很多反思。
記得有一次,我們剛搬到這個新的小區不久,有一個阿姨在發氣球,很多小朋友都主動跑過去想要氣球,只有小凱在一旁猶豫著,能看出他也很想要,但卻不敢開口說:"阿姨,我也想要一個氣球。"
我看在眼里,糾結在心里。我沒有去幫他,其實那時我的心里是有點生氣的,心想:想要就自己去說!
而在事情過后的反思中,我卻發現,這句“想要就自己去說“究竟是對誰說的啊,明明這是對我自己說的話。
孩子的退縮和猶豫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不夠主動,而我并不接納自己的這個部分,便覺得孩子這樣也很不好。
而當我接納自己不用事事主動,這就是真實的我,這樣的我也很好時,對孩子的行為也更加理解了,由于剛來到一個新環境,他需要適應,需要觀察,而不是“魯莽地“去爭去搶。
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而只有父母接納自己,才能夠接納孩子,尤其是當這個孩子很像你時。
臺灣心理師張黛眉說:父母要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這樣才能完全和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最原本的樣子。
當然,接納孩子并不是接納孩子所有的行為,比如孩子打人、不學習。
林文采博士指出,真正的接納是去接納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情緒,接納孩子本身的特質。
同時,接納孩子也不代表我們什么都不去做,更不意味著不去改變,而是當我們接納了之后,便會放下內心的負擔,去好好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幫助孩子。
你家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做為父母,你接納了孩子獨特的個性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