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9日訊 由西安交通大學深圳校友會捐贈的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地標石將于9月10日揭幕,這組分量很重的雕塑群地標石,出自平度一家民營石材企業。
這家民營石材企業名為青島君磊石材有限公司,位于大澤山鎮,公司董事長張學功早年在上海創業,1997年返回家鄉從事石材加工行業,產品先后出口日、韓、歐美等國家,在國家新的環保形勢下,他帶領企業積極破局、轉型升級,趟出了一條用文化“點石成金”的新路子。
青島君磊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功告訴記者,傳統的石材行業經歷了粗放式發展后存在著“小、散、亂、污”等問題,一大批不符合規定的石材企業被關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大力扶持下,企業重新拾得了信心和重新創業的勇氣。
公司新的產業園,廠房和設備都是按照高標準來建設和安裝。以前生產時灰塵滾滾、泥水滿地,現在不僅環保、安全,而且干凈、潔凈,生產過程中粉塵不外揚、噪音小、污水排放合理。同時更換了新設備,實現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雕花工藝都上了個臺階。在外出考察學習之后,企業確立了走文化興企的路子。在這方面,企業進行了積極探索,逐漸將重心轉向石材工藝品方面開發。
據了解,平度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政策措施,規范石材大市場管理,加強企業家培養,樹立新發展理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突破平度攻勢中有擔當、有作為。石材產業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勇做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者,成為了青島君磊石材有限公司的嶄新定位。公司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整合上下游全產業鏈,堅持文化創新、環保綠色、開放共享、行業自律的發展理念,引導石材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文化興企的路子,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最大的難題就是工藝,每增加一個新品種,就意味著要經歷多次嘗試,在充分了解了幾個石材品種的屬性以后,對生產效率和品質的提升,才會更有保證。每個品種屬性不同,所以對工人的經驗要求非常高。就像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標志銘文石上的《創新港賦》,全文386個字,對于雕工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準確把握書法家的藝術精髓,還要充分了解石頭的特性,難度相當之高。該企業便在全國尋找優秀的雕工師傅,最后從福建高薪聘請到了有著多年石頭雕刻經驗的老師傅,他們每天只能雕刻10幾個。
圍繞石材這一天然資源,進行文化再造,將原來只鋪設在地板上的石頭,變成美的代言者。石材產業已從過去單一的粗加工,借助文化走到升級路口。不只有建房子的石頭,還有會講述歷史的石頭。除了輸出產品,還輸出了美學理念,引領時尚,不斷發出“設計 文化 石資源”的品牌聲音。
青島君磊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功說,作品的完美呈現,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像這組雕像群,企業就一度面臨著用料難、雕刻難、運輸難等一系列難題。我們先是經過多方尋找,在省內找到了合適的石材;從福建聘請了有著20多年雕刻經驗的老師傅;運輸上,我們先后安排了40多輛特種車輛,順利將石材運到西安。
這些年,企業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環保的號召,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有了這次成功經驗,下一步,該企業將尋找更多的機會,參與國家大基建的機會,助推企業和行業高質量發展。
青島君磊石材有限公司敢闖敢試,主動出擊,參與到國家雙一流大學標志性建筑物的建設,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成功探索。在現階段,文化推動石材產業升級,可以向設計師借智,加強走出去步伐,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動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讓業界擺脫此前石材加工的刻板印象,往高端品牌形象邁進,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青報全媒體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于偉偉)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