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出臺,學校、家長、學生、校外培訓機構有話說——
“新藥方”如何根治學業負擔“重疾”?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給校外培訓投下了“重磅炸彈”。政策一出,教育培訓類股票應聲暴跌。好未來美股與市值高點相比幾乎蒸發了九成,甚至一度觸發熔斷;新東方跌幅一度達到56.89%……利益重創下,培訓機構率先啟動了轉型發展,有的轉向職業培訓,有的轉向藝術體育教育。

孩子們在英語培訓學校上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韓星 攝
對家長來說,“雙減”政策緩解了焦慮,也帶來了迷茫——戒斷補課?考試選拔制度沒變,分數依舊是命根。把老師請到家里“一對一”補課?更加重了經濟負擔。
社會各界對“雙減”政策的反應不一。記者采訪發現,雖然各方還在等待相關實施細則的出臺,但不少學校已經在布置課后托管事宜,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校解決學科問題,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減負政策喊了多年,這次要“動真格”
規范課外培訓機構、作業改革,給家長、學生減負,這些話題都已經喊了很多年,但以前的政策都沒引發如此巨大的反響。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雙減”政策的限定條件非常具體而嚴格,比如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嚴禁超標超前培訓……有專家指出,這一次是要“動真格”了。“最近,為配合實施‘三孩’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要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并把‘改進校內教學質量和教育評價,將學生參加課外培訓頻次、費用等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體系’以及‘平衡家庭和學校教育負擔,嚴格規范校外培訓’作為重要措施。基于此,也就不難理解這次出臺的措施為什么這么嚴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據統計,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十分巨大,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如果任其發展,將形成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
一位培訓學校校長告訴記者,從事教育培訓20多年,他經歷了幾輪市場沖擊,每一次都化險為夷,但這次感覺必須徹底轉型了,因為此次政策提到的多條要求對大部分培訓機構來說都是“致命的”,比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這些時段是校外培訓機構招生的旺季,“旺季”不能開展學科類培訓,校外培訓機構的收入會遭遇斷崖式下跌。而“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的要求,對已經資本運營的全國性校外培訓機構影響非常大,這些培訓機構要么剝離相關業務,要么選擇退市,但不管選哪條路都會很“疼”。
培訓機構率先做出反應,調整賽道才能存活
培訓的“蛋糕”沒了,今后怎么辦?機構表面上風平浪靜,甚至不斷寬慰家長:“一切照常,細則沒出臺,該上的課繼續上,不會卷款跑路。”但私下里,各機構紛紛嘗試轉向素質教育、成人職業教育、家庭教育等。“未來一段時間,大部分機構都會很難,能不能‘挺過去’,選擇好新的賽道很重要。”一位全國性校外培訓機構校長拒絕透露姓名,但忍不住吐露心聲。
目前新東方正在加速轉型素質教育,新東方青島方面則嘗試開設了體育課。猿輔導旗下斑馬APP推出了美術、寫字、編程啟蒙等素質教育課程。作業幫也在計劃成立小鹿素養課獨立品牌,包括編程、寫字、美術等課程品類,書法、音樂、詩詞等素養課程也都在籌備中。
多家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還處于“消化政策”的階段,“政策對絕大多數校外培訓機構的影響都很大,具體怎么落實,如何推進,還要等地方實施細則的出臺。”島城一家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介紹。
7月28日,青島市民辦教育協會聯合金石教育、青島新東方學校、青島學而思文理培訓學校等機構發起倡議,表示將深刻認識“雙減”重大意義,堅決將“雙減”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記者注意到,目前新東方、學而思、金石等教育培訓機構暑期文化課培訓仍在繼續進行,部分機構的秋季招生也在正常推進。“目前,我們還在等待相關部門的進一步通知和要求。在此之前,已繳費學員的課程安排不受影響。后面如有課程變動,我們會第一時間通知學員和家長。”學而思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省政協委員、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多年前就奮力呼吁減負,他擔心的“劇場效應”如今換了個詞,變成教育“內卷”。在2018年山東省兩會上,孫先亮提出:嚴格審批校外學科培訓機構。“校外培訓機構不顧學生發展的需要,在利益的驅動下,利用各種方式誘惑家長和學生,參與以知識學習和輔導為主要內容的輔導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要進行全面的整治。”在孫先亮看來,培訓班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引導孩子開展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不能和學校,特別是義務教育段學校的功能重疊。
沒了輔導班,孩子的課業有短板怎么辦?
政策落地之后,孩子的學業有問題怎么辦?補習的需求還在,市場就不會輕易消失。現有的培訓機構會不會變成“黑機構”轉到地下,或者將“一對一私教課”變成老師上門輔導?記者從市教育局了解到,為解決學生課后無人看管問題,青島的“三點半課堂”仍將繼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校外補習的問題,勢必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精細分層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專家猜測,更多的配套改革措施會陸續出臺,最關鍵的考試選拔制度可能也會優化。
為什么需要輔導?有家長說是想要高分,大多數家長則表示,孩子的學習在學校得不到有效指導,所以才會求助課外機構。五年級學生家長陳寧寧說,語文數學老師要面對90個孩子,英語老師一個人帶5個班,不可能一一解答問題,孩子回家做作業,有問題找不到老師解答。學生家長吳女士表示,孩子英語一直偏科,目前這個“短板”只能通過校外培訓班來補。沒有輔導班,只能求助一對一家教。
“學校教會孩子知識是應有的本分和職責,老師有責任全力以赴地為學生解決問題。求助課外輔導機構是一種在不正確的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慣性思維。”孫先亮認為,學生要學著在和同學、任課老師的探討中尋找答案,而不是一遇到難題就找課外輔導或者拍照搜題。學校應通過更精細的分層來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從管理上、教研上下功夫。
只要現行考試選拔制度不變,指揮棒不變,“如何提分”就還是學生和家長的心病。高分的想要更高些,低分的想要拔拔高。目前,多位教育界人士提出了招生選拔考試的改革設想,比如小學五年制、中學五年制,比如將綜合素質考核納入高考等。
熊丙奇指出,對學科培訓機構的嚴監管能否起到減輕學生負擔之效,還要看其他配套措施的落實情況,如課后服務、暑托服務、教育評價改革的具體推進。如果不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在叫停校外學科培訓機構在節假日、寒暑假進行培訓后,家長的培訓訴求如何得到疏導?如果不能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和托管服務,培訓就可能變為家長請私教,以及轉到地下經營,“頭部”企業不再存在,小作坊式培訓機構就會蔓延。這是必須直面的問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王世鋒)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