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8月2日7版
市場周圍,冒市經營、占路經營、車輛違停;市場內部,污水漫地、雜物亂堆、線路雜亂——
農貿市場亂象到根治的時候了

小市場,大民生。農貿市場不僅是創城指標體系中的重要點位,更事關百姓生活。近日,記者走訪時發現,在部分農貿市場及周邊,環境衛生臟亂、冒市經營、車輛占路停放等亂象依然存在。
近年來,我市不斷對農貿市場進行新建改造和星級創建,從2017年開始,我市連續5年開展星級農貿市場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0余家農貿市場參與到創星活動中,但仍有200多家農貿市場達不到評星的標準。“星級農貿市場環境干凈整潔、秩序井然、配套完善,買賣雙方都感覺舒心。”有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有關部門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農貿市場對標先進、補齊短板,加入到星級農貿市場之列。
●探訪1:
在華中蔬菜批發市場周邊,游商浮販扎堆占路經營
“馬路市場”圍堵正規市場
“在華中蔬菜批發市場南門外,游商浮販占用人行道擺攤經營,影響市容市貌,妨礙市民正常通行。”近日,市民李先生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他此前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一問題,但市場周圍的“馬路市場”仍屢禁不止。
華中蔬菜批發市場位于李滄區重慶中路484號,是我市三大蔬菜批發市場之一,因為產品多樣、價格實惠,所以每天吸引著大量消費者前來選購。記者在實地探訪時看到,華中蔬菜批發市場的東門通往重慶中路,旁邊是大村莊公交車站。一名男子用三輪車載著半車大蒜在人行道上售賣。不遠處,兩名商販在公交車站內擺地攤賣口罩和掛鉤。老人拖著裝滿菜的購物小車,小心翼翼地繞過這些攤點,在公交車站的角落里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

市場門口有禁止擺攤的提示牌。
華中蔬菜批發市場的南門通往振華路,記者看到,南門東側懸掛著“此處禁止擺攤”的標志,在標志不遠處,有商販在人行道上擺攤賣桃子;南門西側的人行道上,有一個集聚著10多個攤位的“小市場”,有人推車賣蟑螂藥,有人擺地攤批發黏玉米,還有人在三輪車上現做現賣爆米花,小吃攤則向過往行人售賣煎餅果子、肉夾饃、炸串、手抓餅等。

市場南門外有商販占用人行道擺攤。

商販在市場周圍占用人行道擺攤。
“華中蔬菜批發市場周圍的道路都挺難走的,沒有秩序,亂糟糟的。”有市民告訴記者,“這些商販在市場周圍擺攤,主要是為了‘蹭熱度’,借市場的人氣來賣貨,不但擾亂了市場的經營秩序,影響了市容市貌,還妨礙了車輛和行人正常通行,存在安全隱患。”
居民鄧女士住在華中蔬菜批發市場附近,臟亂的環境令她苦惱不已。“商販收攤后,路上就留下一堆苞米葉、菜葉、塑料袋等。人行道的地磚上也滿是油污和水漬。我們一開始投訴,相關部門還來管一管。投訴多了,相關部門也懶得管了。現在,亂象竟然變成了常態。”鄧女士指著華中蔬菜批發市場的南門說,“因為流動攤位占用了人行道的大部分,前來買菜的市民就被擠到了車行道上,不得不跟汽車和電動三輪車搶道。市場北邊的正定三路也是這樣。”

■在華中蔬菜批發市場周圍,流動攤位占用行車道,導致車輛通行不暢。
根據鄧女士的指引,記者轉到華中蔬菜批發市場以北的正定三路看到,這里也聚集了10多個流動攤位,人行道被亂停亂放的車輛以及早餐店擺放的桌椅占用,商販們則將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直接擺在行車道上出售。
“作為民生工程,農貿市場是展現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不僅市場內部要管理好,市場周邊也要下大力氣整頓。”李女士說,“我們投訴給相關部門,得到的回復不是去看看,就是說難管。希望相關部門動動腦筋、下下功夫,徹底解決市場周邊游商浮販占道經營的問題。”
●探訪2:
在武夷山市場里,墻面發霉變黑,水產區污水橫流
衛生管理制度成了“空文”

■武夷山市場內水產區地面濕滑。
“墻面發霉變黑、地面污水橫流……”近日,市民張先生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西海岸新區武夷山市場環境臟亂,衛生管理制度形同虛設,成為“空文”。
近日,記者來到武夷山市場實地探訪。這里是西海岸新區最大的綜合市場,地上一層經營果蔬、糧食、調味品等,負一層經營水產品、肉類、醬菜、豆制品等。記者發現,地上一層攤位擺放整齊,衛生狀況良好,但下到負一層則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樓梯間發黑的墻面,刺鼻的腥臭味隨即撲面而來。水產區的過道上放著一排裝有貝類的筐子和麻袋。只見攤主直接用高壓水槍沖洗這些貝類,全然不顧四射飛濺的污水和積存在地面上的泥沙。過往的市民只得四處躲避,十分狼狽。

■水產區的地面讓人不忍下腳。
“一個市場環境衛生如何,水產區往往成為風向標。”一名消費者表示,武夷山市場水產區污水橫流的問題一直是“老大難”。因為地面濕滑導致消費者滑倒或因被污水濺到而引發口角的事情屢見不鮮。

■樓梯間堆放著雜物。
除了環境臟亂外,攤主的衛生意識也不強。即使在熟食攤位前,佩戴口罩、發套、工作帽或身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員也寥寥無幾。而該市場張貼的衛生管理制度中明確提到,市場內經營食品人員必須統一穿戴彩色工作服帽,經營生肉人員必須統一著藍色工作服。

■攤主沒有穿著統一的服裝。
“及時清除污水雜物、貨臺貨柜前后實行衛生包干責任制、地面攤位保持干凈整潔……衛生管理制度上的各項要求寫得都很好,可是管理、處罰跟不上,再完善的制度也就成了擺設。”市民張先生說。

■攤主在市場內沖刷水產品,現場十分臟亂。

■小推車占據通道口。
記者發現,除了衛生問題外,武夷山市場還存在安全隱患。在市場西側的一個消防通道口,五十余輛小推車依次停放在下坡處,占據了消防通道。還有人騎著電瓶車從這里駛入市場,在市場里隨意穿梭。北側樓梯間內存放著多臺老舊的冰柜,各種線路雜亂地掛在空中。記者還看到有攤主無視禁煙標志,躲在市場的角落里抽煙。
“市場內人員密集,一旦發生險情,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安全問題不容小覷。”有市場攤販對此也憂心忡忡,“這處市場的地下空間比較封閉。如果發生火災或水災,人們只能從僅有的幾處消防通道疏散。但這些消防通道不是停著小推車,就是放著雜物,給逃生帶來不便。希望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及時排除安全隱患。”
●探訪3:
在西湖農貿市場周邊,卸貨車、私家車隨意停放,云溪農貿市場的內部井然有序,外圍卻雜亂不堪
車輛無視禁停愁煞行人

■在云溪農貿市場周邊,部分車輛違法停放在人行道上。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農貿市場周邊路段總是通行不暢,很多車輛直接停放在機動車道兩側,部分車輛還會停放在人行道上,占用盲道。”近日,市民周女士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膠州市西湖農貿市場、云溪農貿市場周邊的車輛亂停放問題愁煞過路人,希望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管一管。

“我們經過市場門口時只能在各類車輛中穿行,道路兩側的人行道已經自發變成了停車場,車輛隨意停放、卸貨,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周女士說道。
近日,記者來到膠州市西湖農貿市場實地探訪。在該市場正門前的蘭州西路上,記者看到,雖然道路兩側都設置了禁停標志,但道路兩側的非機動車道上停滿了機動車,人行道上也停滿了電動車、摩托車,部分大型車輛甚至直接停放在人行道上卸貨。
“商戶車輛、運輸車輛、采買車輛、過往車輛擠在一起,市場周邊的交通無序,主要是因為市場門口的網點店鋪較多,有管理的停車區域較少。”周女士告訴記者,“停車位不足,這是客觀條件,但是,有關部門能否將現有區域進行規劃布局,分出停車區、卸貨區、進出區等區域,嚴格管控禁停區域,讓停車更有序,也給行人讓出足夠的步行空間?”
記者觀察到,如周女士所說,西湖農貿市場周邊商戶云集,商戶前停放的車輛密集,行人幾乎無處下腳,部分車輛直接停放在違停抓拍的提示牌下。

在該農貿市場東側與云溪湖之間的無名路上,車輛亂停放問題同樣嚴重。在停車位存在部分空余的情況下,大量車輛停放在標有禁停標志的道路兩側,其中不乏帶有集裝箱的小貨車。一位過路市民向記者介紹道:“這條路原本較寬敞,現在兩側停滿了車,車輛只能從道路中間通過,很容易發生擁堵。”
記者走訪發現,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云溪農貿市場。該市場內部環境井井有條,市場外部卻雜亂不堪。在市場門口的膠州東路旁,部分商戶將三輪車、攤位直接擺放在人行道上,造成行人無法正常通行。
“關于云溪農貿市場周邊亂停車的問題,我們已經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多次了,但遲遲未見解決。希望有關部門盡快行動,解決人行道不通暢的問題,還路于民。”市民馬先生說。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分清職責,讓管理歸于常態
農貿市場與百姓的柴米油鹽息息相關,既展示了城市最接地氣的一面,也是最容易暴露問題的區域。因此,對農貿市場的管理,小到管理人員平日的巡視,大到多部門聯合整治,可謂舉措、行動一直都有,各項管理制度也是研究成文且掛上了墻,然而,問題卻是老生常談、難以根治。
究其原因,一則,硬件設施差、配套不完善,從“根”上導致農貿市場內外的環境衛生較差、異味嚴重,經營秩序難以管理;二則,農貿市場的經營主體復雜,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現代化的市場管理機制,個別違規行為被熟視無睹后,逐漸變成了普遍現象。此外,農貿市場及周邊的監管涉及面廣,相關部門存在職責不明確、管理不到位、監管不長效的問題。
農貿市場亂象令職能部門撓頭,但并非無藥可救。在采訪中,有業內人士指出,解決農貿市場的亂象,只要相關部門在引導管理方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管理方面下功夫,在分清市場內部及周邊管理職責并落實責任人方面嚴要求,一定會有極大的改觀。
具體而言,在改善硬件設施方面,有關部門要督導農貿市場產權單位參照星級創建標準,向星級市場“取經”,通過硬件設施的改造,解決制約環境衛生的硬件短板;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有關部門要定期對農貿市場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生產、衛生管理等知識的培訓,令其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提高規范經營的意識;在獎懲分明方面,有關部門要引入相關考核機制和清出制度,讓違反管理制度的商戶心有畏懼、警鐘長鳴。
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吃”。農貿市場外圍存在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管理這個地段的部門太多。改善農貿市場外圍環境,減少市民的吐槽,急需相關部門劃清職責、建立聯動,讓相關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合力共為,從而結束集中式整治,讓管理歸為常態。
作為市民,對于改善農貿市場的環境也有責任,應該從自身做起,抵制違法亂停的不文明行為,向占路經營的游商浮販和環境臟亂的市場說“不”,理性消費,用腳投票。
現在,我市正在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治理農貿市場,必須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建立常態化和長效性治理機制。只有標本兼治,才能改變農貿市場的環境,為市民打造整潔、舒適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