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編自墨香銅臭同名小說的劇版《天官賜福》(已改名《吉星高照》)路透照流出后爭議不斷。除了吐槽服裝和選角外,粉絲對“吉星高照”這個劇名也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抨擊,并表示“我爺爺奶奶的網名都沒有這么土。”

劇名的好與差,其實只能算主觀感受。但是,隨著片方的對爆款作品的跟風,劇名變得越來越晦澀、越來越雷同,已然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象。
當劇名在區分作品時變成一行最沒有特點的代碼,逼得觀眾不斷往上疊加關鍵詞才能分清誰是誰,那劇名的意義又在哪兒呢?
正所謂,滿屏皆是七字言,劇劇不離“行令傳”;冷門動物成雙對,談愛明言誰與誰;莫談劇名有文化,別怪觀眾記性差。
取名套路:關鍵看氣質
有人如此調侃目前國產古裝劇的取名現狀,“一個女人的故事為××傳,一男一女為××行,兩個男人是××令,一群男人叫大×××。如果什么都不突出,但什么都有的話,那就取一個像七言絕句一樣的劇名,美就完事兒了。”雖然并不完全準確,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跡可循的劇名套路。
比如,××傳,這種帶有傳記色彩的劇名曾經被廣泛使用,比如《隋唐英雄傳》《大唐雙龍傳》等,但近年來幾乎出現就會被默認為大女主劇,比如《甄嬛傳》《蕓汐傳》《如懿傳》等。

這種現象不能言錯,講述女主人公傳奇一生的大女主劇,具有傳記片的屬性,采用“人名”+“傳”的命名形式,不僅能夠凸顯主題,還彰顯了古裝劇莊嚴大氣的特點。
××行、××令和大×××等劇名同樣如此。
“七字古風體”就不一樣了。比如,《秦時麗人明月心》《香蜜沉沉燼如霜》《海棠經雨胭脂透》等等,不僅常常讓人感覺不知所云,還總給人一種集齊四句劇名召喚一首古詩的怪異感。

“七字古風體”的流行,除了受網文IP的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貼合了受眾的審美。
編劇余飛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劇名在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廣告形式,告訴觀眾這是什么類型。說白了,就是在通過劇名塑造某種氣質。
網劇時代的受眾大多是看網絡小說長大的80、90后,深受網文中“古言文法”的熏陶,尤其對于醉心古風的粉絲群體來說,更是對此類語言有著近乎偏執的喜愛。在視頻平臺反復強調分眾的情況下,迎合部分群體的喜好,將網文中的古風亞文化延續至劇集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劇名系列化
2017年年底,《瑯琊榜之風起長林》播出。全員換血的第二部雖然沒有達到第一部《瑯琊榜》的熱度,但最終仍贏得了不錯的口碑。

它的劇名前半句吃到了《瑯琊榜》的紅利,后半句則奏響了另一個劇名潮流的前奏。“風起”成了劇名熱門詞中的一大分支。
今年上半年,電視劇《大唐明月》改名為《風起霓裳》后播出。與原名相比,《風起霓裳》虛化了故事背景。有了這次的經驗,《風起霓裳》播完后不久,官博便改名為《風起西州》,這是該系列的第二部。
以“風起”命名并不新鮮。馬伯庸的出道作便是三國背景的諜戰小說《風起隴西》,這部小說已經改編為同名劇集,由路陽執導,陳坤和白宇領銜主演。他的另一個故事《洛陽》改編的《風起洛陽》由黃軒、王一博、宋茜領銜主演。目前兩部劇均已殺青。
結合作品對相關城市的帶動性來看,這種“風起”+“地名”的劇名已然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同屬于“風起”一掛的還有一部《風起南太湖》,該劇是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原名《愛在平凡》,講述的是基層干部扎根社區,共創美好家園的故事,由左小青、夏德俊主演。
無獨有偶,繼《小別離》《小歡喜》《小舍得》之后,檸萌影視又出品了一部“小”字開頭的電視劇《小敏家》。不過這部劇講的并非教育,而是再婚家庭,與前三部也沒有明顯的聯系,應該只是在劇名上做一個呼應。雖然嚴格來說不能將《小敏家》歸于“小”系列,但它的劇名已經足夠讓觀眾將它們聯系起來,并保有期待了。這也是劇名系列化的意義。
被遺忘的劇名
套路也好,追求系列化也罷,其實說明了片方和平臺對劇名的重視,而非隨意編造。
但為何觀眾越來越記不住劇名了?
首先,這是套路化和系列化會必然導致的副作用。片方在概念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卻使得熒屏上充斥著晦澀雷同的劇名,從業者都容易分不清,更何況普通觀眾?
其次,劇集“撞名”有時也非片方本意。比如,陳坤、萬茜主演的《脫身》原名《脫身者》,因為不愿被觀眾聯想到此前大熱的《偽裝者》《叛逆者》,才主動改名。
但是對于一些劇集來說,人算不如天算,在同檔期遇上了“撞名”的情況,場面就很尷尬。就拿最近熱播的《你微笑時很美》《對你的愛很美》《我是真的愛你》來說,要么包含“很美”,要么有“愛”,還都有第二人稱“你”,讓人一不留神就串臺了。同檔競爭,劇名不是一般地燒腦。
劇名趨同,影像風格差不多,故事也是那些套路,能分清記住的可能只有真愛粉吧。
終究還是內容見真章。《叛逆者》的劇名有《偽裝者》的影子,但這也未影響到它熱度和口碑。就算有再多的“××者“,觀眾難道就會因此分不清它嗎?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