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磚年久失修“面目全非”,店鋪占路經營阻礙通行,盲道設置混亂“步步驚心”——
人行道不通暢,市民直呼“行路難”
人行道是否平整、通暢,事關出行安全、便捷與舒心。近日,記者實地探訪部分區市的人行道發現,諸如地磚破損失修、盲道被攔腰截斷、臨街店鋪“探頭”經營等亂象,折射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種種盲區。
采訪中,有市民建議相關部門和區市仔細梳理人行道上存在的問題,掃除盲區、精準施策、消除安全隱患,唯有如此,才能讓行人走得安心、放心、舒心。
探訪1:
地磚破損高低不平,施工遺留坑洼,市民稍不注意就會踏空——
腳下“磚碰磚”
市民心不安
“地磚表面都被磨破了,現在已經看不出哪里是地磚了。”近日,市民王先生向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平度市三城路南側的人行道地磚破損嚴重,影響路人的通行安全。
8月7日,記者探訪三城路時看到,王先生所說的人行道破損位置是在平度市三城路青啤大道交叉口附近,地磚表面的破損程度不一,有的地磚已經露出了內部的水泥石子。“地磚破損后,地面出現了一層水泥石子,人走在路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倒。”一位過路市民說,“我用鞋子摩擦破損的地磚,地面的水泥石子就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從青啤大道三城路路口出發,沿三城路南側人行道向西走約400米,不少地磚也破損了。”

平度市三城路南側人行道的路面破損嚴重。
在平度市貴州路(廈門路以北)兩側的人行道,地磚因高低不平被周邊居民吐槽。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的人行道由方形地磚鋪成,每塊地磚邊長約30厘米、厚約5厘米,不少地磚卻不在同一高度上,相鄰地磚甚至差出一塊磚的厚度。“地磚松動,我們經過時,腳下發出磚碰磚的聲音。”市民李先生指著腳下的地磚說,“除了地磚不平,人行道的一些位置上還擋有水泥墩。”記者注意到,在平度市機動車尾氣檢測站門口,人行道上立著兩個超過10厘米的水泥墩。
人行道存在的圍擋、坑洼問題同樣困擾著周邊的居民。根據李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又前往平度市新臺路、昆明路路口探訪,路口的人行道拐彎處立有圍擋,隔斷了道路,市民不得不繞行機動車道。而施工遺留的坑洼問題則是另一槽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昆明路兩側的人行道鋪設了地磚,但部分未鋪磚的位置則是大坑套著小坑,不少坑邊還散落著一些地磚。“淺的坑超過5厘米,深的則有10厘米,周邊也沒有放置安全警示設施。”一位過路市民說,“一不注意就會踏空。期待相關部門做好防護警示措施,督促施工單位盡快施工,保障人行道暢通。”
探訪2:
垃圾桶早高峰堵路,臨街店鋪隨意“探頭”經營,市民行路舉步維艱——
“障礙”接二連三
市民追問路權
“李滄區京口路君峰路南側的人行道儼然變成了垃圾轉運點、洗車場、加工廠……一路走一路堵。”近日,市民蘇女士致電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提出質疑,“我們能在人行道上安心地走路竟然成了一種奢望。行人的路權究竟在哪里?”
根據蘇女士的指引,記者在君峰路路西的京峰雅居小區門前發現,十余個垃圾桶在小區東側的墻外一字排開,由于人行道寬度不足一米,過往行人只能借用車行道通過。“垃圾桶是最近半個月才放在這里的。”蘇女士說,“這些天,有人每天早上六七點將垃圾桶從小區里搬出來,環衛車大約8點半前來拉走,有時候甚至拖到9點。這段時間正值早高峰,君峰路上車多人多,行人和車輛爭道,安全隱患不小。”
蘇女士看著垃圾桶堵路有些心煩,就向相關部門反映了這一情況。可是,垃圾桶高峰時段占路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垃圾桶肯定要清運,但是,為什么非要占路清運?難道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嗎?”蘇女士對此表示不解。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京峰雅居小區居民告訴記者,此前,該小區的垃圾桶轉運點設置在小區里面,但因垃圾桶存在異味、清運產生噪音等問題被部分居民投訴,物業就將垃圾桶轉運點設置到了小區外面。“在早高峰時段,一個又一個垃圾桶扎堆占道,絕非良策。”這位居民建議相關部門與物業溝通一下,針對實際情況想出兩全之策。
“除了垃圾桶占道的問題外,在京口路、君峰路路口東南側的人行道上,幾家洗車店、修車店和門窗加工店的店主將人行道變成了洗車場、加工廠。”蘇女士說,君峰路東側的人行道較西側寬出不少,但由于被沿路商家肆意占用,行人同樣舉步維艱。

在李滄區君峰路上,臨街店鋪擺放的建材擋路。
在一家掛著“錦湖輪胎”的洗車店前,記者注意到,等待清洗的車輛直接停靠在人行道上,排隊進入洗車房,待沖洗完畢后,又開到人行道上等待擦拭。洗車的污水從店內流出,人行道變得十分濕滑。不僅如此,店主還用十余條廢棄輪胎和一張躺椅堵住了整條人行道,人行道上方拉著晾衣繩,擦車用的毛巾掛在繩上。行人經過時,不僅要躲避飛濺的水花,還要鉆車縫、彎腰桿。此外,幾家塑鋼門窗店也無一例外地將塑鋼門窗、板材、配件等堆放在人行道上。
“這條人行道哪是便民路?而是難行路!臨街店鋪占路經營,有些車主也將車輛停放在人行道上……本該便民的人行道,行人通行卻遭遇重重阻力。”采訪中,有市民表示,“面對侵占人行道的各類違法行為,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執法和管理力度,還路于民。”
探訪3:
本應連成一線的盲道卻屢屢出現堵點,甚至鋪設到路口戛然而止——
盲道“步步驚心”
市民呼吁修復
“膠州市常州路有多處‘問題盲道’,視障人士出行存在安全隱患。”近日,市民于先生致電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發出呼吁,“盲道暢通與否,不僅體現了一個城市對視障人群的人文關懷,也衡量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希望相關部門重視盲道的建設和維護,確保盲道更加通暢,讓視障人士出行更加安全、便利。”
近日,記者來到常州路,實地體驗了這些“問題盲道”。在常州路與瀘州路路口西南角,盲道本應連成一線,卻被分割成了三部分,并且每部分之間毫無關聯,設置十分混亂,其中一段盲道中間還栽上了一棵行道樹,樹下有約7厘米的樹坑。這條盲道鋪設到路口處就戛然而止,也沒有任何提示,前面就是滾滾的車流。

膠州市常州路的盲道被行道樹坑截斷。
記者沿著常州路繼續往北走,行至比華麗公寓外,人行道旁的幾棵松樹長勢旺盛,粗壯歪斜的枝干已將盲道上方的空間全部占據,如果沒有及時避讓,上半身就會與松針“親密接觸”。再往北行走約200米,盲道上一大團黑色電線又攔住了記者的腳步。“這團電線放在這里有一段時間了,一直沒人管,旁邊也沒有警示標志,很容易絆倒路人,何況還是在盲道上。”于先生說。
由于工作原因,于先生每天都會沿著常州路步行上班,有時會在路上遇到一些視障人士。“他們出行實在太不容易了,在我們看來,一些障礙物很容易避開,但他們遇到時需要在原地摸索很久才能繞開。”于先生對常州路的盲道建設提出質疑,“根據盲道修建規范,盲道應該是連續的,中途不得有電線桿、拉線、樹木等障礙物。人行道中有臺階、坡道和障礙物等,要在相距0.25米到0.5米處設置提示盲道。常州路上的盲道顯然沒有按照相關規范進行修建,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進行修復。”(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記者點評
把人行道“還路于民”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阻隔機動車,為行人筑起一道安全屏障。然而,在我們的城市中,部分人行道因多“病”失“治”、侵占亂象叢生,正在被社會公眾形容為“消失的人行道”。
人行道因“人難行”而“消失”應有的功能,歸根到底還是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城市管理者對行人的路權重視不足,沒有在管理中融入“以人為本”的思想,從而造成城市公共管理和交通規劃的底線失守,導致不同城市生活主體理應“各行其道”的方向跑偏。
城市總體規劃也好,交通規劃也罷,需要最大程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盡其可能地鋪陳便民利民的文明宜居底色。有城市專家談及和諧宜居城市就曾提出,只有城市公共空間分配更加合理、城市公共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城市才會更加宜居。在部分區域,作為城市道路要件的人行道已是面臨“人難行”,又何談宜居?
不可否認,隨著城市越變越大,需要治理的城市道路問題越來越多,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時顯得捉襟見肘,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任由人行道“消失”功能,制約城市的便民度。記者探訪時發現,人行道存在的管理難題并非是無法破解的“絕對矛盾”,但要做到從根上治理,要有“以人為本”的溫度,要有直面問題的銳度,也需要相關部門挽手成林,共同制定標準化、精細化、規范化的人行道管理機制。
具體而言,建立城市規劃、建設、交通等部門的聯動機制,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加強慢行系統、盲道違章壓占的整治力度,保證慢行系統、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和通暢。此外,人行道的管理重在日常,需要在日常巡查和養護上多下功夫,做到“隨壞隨修,應修盡修”,遇到日常修復無法解決的問題,則及時制定改造計劃,進行整體改造升級……
當然,管好人行道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單打獨斗”,市民的積極配合、共同參與同樣不可或缺。一方面,建立開放的公眾參與制度,利用網絡、熱線等受理人行道相關問題,并及時回應、落實好相關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執法與引導互為補充的教育督導機制,明晰違規者的底線意識,引導其主動“退路”,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
惠及和保障行人權益,這是人行道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義所在。相信,在全市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工作中,人行道終將還路于民,便民路也會更為便民。

青島日報2021年8月12日10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