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船舶航行大海,需要依靠燈塔指引航向;飛機起飛翱翔,必須聽從塔臺指揮方向。從流亭到膠東,對民航華東局青島空管站來說,除了工作地點的變化,更多的是服務范圍的延伸。根據民航局空管局空域中心批準了青島地區空域結構調整方案。這一方案調整,既滿足了膠東機場的啟用需求和持續發展,也著眼于半島地區航空業發展的全局。作為山東發展的龍頭,膠東機場空管系統的啟用,將進一步助力青島承擔起膠東半島一體化發展中核心、引領、輻射的重任。

老塔臺歷經三次更新
流亭機場塔臺歷經三次更新。塔臺是所有青島空管人心目中最崇高的標志,擁有最深刻的印象。青島舊有的兩個塔臺都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曾經在塔臺上工作過的青島空管人,卻仍然充滿了懷念之情。 “管制就是要有責任感,即使天塌下來,也不能放棄手中的話筒。”曾經在舊塔臺上指揮過的青島空管站管制運行部管制員趙杰說。“那時候指揮還是對空喊話,雖然一天就幾架航班,但還是要提前做好準備,關注天氣變化,確保航班安全。”最早,青島民航每周的航班飛行時刻打印在一張8K紙上還有富余,到后來航班量逐漸增多,促使值班人員也不斷增加。但是,幾十年來,責任與堅守始終是青島空管人最堅定的執念,安全飛行就是青島空管人的最大的追求。
流亭塔臺是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它已完美完成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抗擊冰凍雨雪災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上海世博會保障等各項保障任務。 “投身空管,并不是一時的綻放光彩,而是在無人關注時,也能堅守夢想,堅持認為奮斗的青春最美麗,不斷實現對保證安全的承諾。”塔臺管制員施賽鋒說。2012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青島周邊大部分機場遭遇雷雨天氣,青島本場航班量遇到積壓。頂著安全壓力工作了一天,施賽鋒突然發現一起離奇事件:“兩架航班的航班號相同!”他頓時警覺起來,立刻再次檢查,確實出現了相同的航班號。他立刻聯系航空公司確認,并報告了值班領導。快速反應、及時處理,施賽鋒憑借著高度的安全警惕性和敬業精神,最終保障了航班平穩安全飛行,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憑著精湛的職業技能和深厚的業務素養,這些可愛又可敬的塔臺管制員們,曾無數次處置因驅鳥、煤氣炮起火等影響航空器正常起降的突發緊急情況,多次處置因五邊高度限制而造成的潛在飛行沖突,處置了多起地面運行不正常情況。

新塔臺成網紅打卡點
2014年12月31日,青島新機場塔臺項目完成可研專家評審,2015年6月2日取得國家發改委批復。2021年8月12日,膠東塔臺投入使用。這意味著,守護海星的新塔臺終于閃亮登場!海螺、貝殼、海浪,富有海洋元素的新塔臺,宛如一顆美麗的珍珠,在膠東新機場的宏偉藍圖上熠熠生輝,成了新機場的一個網紅打卡點。青島新機場空管配套工程新建1座塔臺和2.35萬平方米的空管業務用房;建設1套二次雷達、1套場面監視系統、3套全向信標臺,搬遷1套二次雷達,并相應配置其他航管、通信、導航、監視、氣象等設施設備,項目總投資近10億元。空管業務區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其中包括1800平米的管制大廳。富有現代科技感的管制大廳內,一排排設備和屏幕,即將正式投入使用。相關配套還有10個臺站,包括東西三邊導航臺、場外二次雷達站、氣象雷達站、氣象觀測場、場內二次雷達站、東西場監雷達、氣象風廓線雷達等。
青島空管站技術保障部技術室主任張樹劍向記者介紹,場面監視雷達用來監視跑道、停機坪上飛機和車輛活動情況,幫助使管制員全面了解和掌握機場場面上各類目標的分布和活動情況,及時發現各類沖突告警,大大提升了機場場面的運行安全;新管制大廳還增加了安全防護輔助系統,能夠自動判別管制員發出的指令,一旦指令之間存在潛在沖突,系統將進行警報,防范管制員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空管領域的雷達、導航臺、甚高頻、自動化等技術設備國產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新管制大廳內設備國產率達到85%,在保證常規運行安全的同時,增強了在航空信息保護方面的主動性。
膠東機場的網紅塔臺——高達92.2米的“大海螺”,與流亭機場高52米的空管塔臺相比,新機場塔臺高了不少。塔臺內部的電梯只有1樓、2樓和頂層按鈕,登上塔臺最頂層,便擁有了360度俯視“大海星”的最佳視角。塔臺的東南方是新機場高速,機場五指連廊以塔臺為圓心呈放射狀分布,管制員在塔臺上可以實現對膠東機場全方位的通視。新的青島空管站為“大海星”提供了廣闊的翱翔空間,除了占地面積擴大到6倍以上,空管席位也同步增加,能滿足指揮空域的不斷細分,指揮航班的數量可提高至4倍,保證未來膠東半島乃至東北亞區域的民航規劃。

進離場分離減少飛行矛盾
膠東機場是定位“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東北亞國際樞紐機場,一期工程建設2條平行遠距跑道,其中16\34號跑道為民航最高4F標準,可滿足A380客機起降運行要求。規劃到2025年,滿足旅客吞吐量3500萬人次、飛機起降30萬架次的保障需求。空域調整和飛行程序優化是膠東機場投入運營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直接關系著投運后能不能飛得安全、飛得順暢、能不能達到機場設計要求。多年來,空域資源不足、航線結構不合理成為影響青島地區民航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利用膠東機場啟用實施的空域優化,就是為充分利用膠東機場轉場運營帶來的機遇,發揮地方政府和民航各單位等的積極性,按照充分利用可用空域資源,最大限度減少進離場航班沖突,提高運行效率的理念,結合半島地區終端區的遠期規劃,經軍民航各相關方統籌協作最終制定。
與現有運行條件相比,膠東機場在全部進離場方向均實現了分離運行,將有效減少進離場航班間的飛行矛盾。例如,空域航路航線調整前,進出青島的航班只有濰坊方向實現了進離場分離,其余方向進離場只實現了部分分離。調整后的青島終端區通過設置雙進場三邊和雙離場三邊,在全部方向均實現了進離場分離;調整前,進近管制區域只有GODOP和XDX兩個進場口,調整后變為了WFG、NOKUD、P583、XDX等四個進場口,分散了進出港流量,為服務更多航班運行、應對更大流量創造了良好的空域條件。同時,由于膠東機場遠離嶗山及周圍山區等,使得可用空域大幅增加,轉場后進出青島地區的航班上升下降將更加安全、順暢。膠東國際機場啟用后,日起降航班架次將由目前流亭機場的日均550多架次,逐步提高到日均800架次左右。
正如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所說,膠東機場是“改變我國民航市場格局的新機場之一”。目前半島地區不僅有青島、煙臺兩座千萬級機場,還有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的威海、濰坊、日照等民航機場,以及4座通航機場。同時,半島地區既是面向日韓的門戶,也是連接東北和華東地區的空中橋梁,中韓航路、滬哈大通道在此交匯,航班密集,空域繁忙。借助膠東機場啟用調整空域,既滿足膠東機場啟用需求,也對煙臺和威海的進離場程序進行了調整,著眼于服務半島地區航空業發展的全局。(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徐美中 實習生 楊睿)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