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介紹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風雨滄桑,弦歌不輟。百年風雷,中華大地履滄桑而行巨變,中國共產黨歷坎坷而顯鋒芒,中國人民途風霜而擁大同……凜冬散盡,星河長明,我們仍將牢記先哲的教誨,學四史,守初心。
我們是專業知識的學習者,更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前輩精神的接棒者。來自五個專業的八位同學自發組建山東大學紅色先鋒營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習四史·葆有初心”赴江西井岡山等地主題宣講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張四化的帶領下,用心聆聽不曾被歲月湮沒的故事,用步履丈量歷史,用訪談留住幾代人的堅守和青春,回憶不散,留待未來。

這是一支奮進向上的紅色年輕團隊,扎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背靠山東大學(青島)紅色先鋒營。我們來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班、人工智能專業、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積極上進是我們的本色,用心學四史,躬行獲真知是我們的承諾。2人次預備黨員、2人次入黨積極分子、2人次優秀共青團員、2人次共青團宣傳調研與網絡建設先進個人、2人次榮獲國家獎學金、3人次專業第一。我們風雨同舟,攜手共進。
七月伊始,整裝待發。團隊成員于線上線下分別召開了理論學習會和討論會議,針對社會實踐的開展統籌優化,對方案進行敲定,并根據學校要求重點強調了“安全明白紙”和“防溺水”事項。
“我們將永遠情系人民,我們將攜手與愛同行,我們將一路凱歌奮進”,籌備期間,隊長張子揚、副隊長苗琳瑜、隊員王珺同學分別在校區錄制了“學習四史·葆有初心”主題宣講視頻,字字鏗鏘,聲聲擲地,余音繞梁,入木三分。隊長張子揚同學和王珺同學在青島萬象城參與了“穿越百年,叩問初心”——“時光之鏡”沉浸式互動體驗。回顧建黨百年,對話革命先賢,初心不負,使命在肩。
此后,團隊奔赴山東青島等6省7地開展“學習四史·葆有初心”專題理論宣講活動。
足量過往·心聽鄉音
學四史,僅僅是學知識、聽故事就夠了嗎?不!百載風雷激蕩,狹縫求索,是前輩做我們所不能及,觀我們所未觀。故事在前輩肩上,精神在我們心里;歷史縈繞腦海,唯有步履丈量,個中精神方可體會。
“斷頭流血以從之,實事求是以謀之,殫精竭慮以成之。”歷史的三峽狹窄幽長,多少軍閥政組未能力挽狂瀾,中國共產黨卻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救華夏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
聞一多先生藝術走廊、云南陸軍講武堂……隊員李青潤奔赴昆明,學救國歷史、銘先賢壯行。她一邊參觀學習,一邊和游客進行訪談,“我希望能夠了解群眾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狀況。”之后,她在梁家河社區進行了宣講。

隊員呂姿昀前往渭田阻擊戰紀念館,在參觀過程中與紀念館館長交談,在紀念館進行講解并應館長要求開展了紀念館宣傳片錄制。遙想當年,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而今,這段紅色記憶,必將點燃更多人的心火。

尋覓紅色故事,聆聽動人鄉音。唱著春天的故事,我們昂首闊步,走在新時代的征途。為什么我們能跨越萬水千山,踏平重重浪?為什么,我們能在一次次挫折后又一次次奮起?
隊長張子揚回到家鄉鎮江,前往拜訪當地的幾戶江西吉安籍人家,體悟井岡山精神。與同齡人暢談胸懷抱負,與老一輩鄉親回望滄海桑田,神山村,一個精準扶貧示范村,它的故事于此落筆紙面,字里行間,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躬行于身的誓言。

中原洪汛,舉國哀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隊員華遠銘、苗琳瑜心系遭遇特大暴雨災害的鄭州,積極參加線上線下志愿活動。從傳遞險情急訊到參與物資分發、災后重建,她們守群眾,傳信息;獻愛心,夯信念,將四史教育和宣講化為實際行動,讓受災群眾真切體會到青年一代學四史、守初心、踐使命、勇擔當的精神。

我們不做溫室里的花朵,實地實踐學習,我們不僅僅看到前輩的事跡,更能夠聆聽到群眾的心聲。只有深入群眾訪談交流,宣講才有力度;只有腳印扎扎實實印在我們走過的紅色角落,我們才擁有更多底氣出發。
宣講會·音樂會·再出發
宏圖繪就,號角吹響;壯志滿懷,策馬揚鞭。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隊員王珺前往青島市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并以線上形式進行宣講,將參觀內容及時在團隊線上交流群中進行直播。同時,團隊不斷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開展文化宣講。隊員夏再禹、隋春雨同學發放近百份線上問卷。身為計算機學院的學生,他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使用TOPSIS分析與層次分析法的結合對數據進行分析——32%的人充分了解四史,57%的人比較了解……數據令人驚喜,在我國,“四史”教育已經深入人心。問卷反饋,我們也得到了更多行之有效且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推廣方,提高“四史”教育的趣味性,并將“四史”教育引入入校園,線上講述各自家鄉的“四史”故事,聲聲分享,暢所欲言。

歌聲在江畔唱響,手指在琴鍵翻飛。作為校區Dream-Seeker器樂社社長,團隊成員王珺同學積極探索“線上文藝宣講”形式,排練表演了中國民族樂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我愛你中國》等。在“風隨聲動·茗伴琴音”線上音樂會中,張子揚、王珺錄制《請茶歌》《映山紅》等各地紅色民歌,運用數字文化平臺,開展云上演出,真正地豐富宣講聽眾的的視聽生活。

入斯門,悟斯魂。你用步履丈量民生,我用雙手捧起信賴;你用氣魄傳遞堅韌,我用汗水贏得精彩!鐘樓雪,陽關疊,少年心事當拏云;天戴蒼,地履黃,馬列思想華夏泱;百年雨,俠骨香,山大學子何言忘。學四史,守初心,燃青春,擔使命。作為新時代山大學生,我們線上線下結合,齊心協力,風雨同舟,經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正逐步將此次實踐宣講的藍圖變為現實。愿做街巷堂前燕,將四史帶入萬千百姓家。(文| 苗琳瑜 張子揚 華遠銘 圖| 張子揚 王珺 華遠銘 呂姿昀 李青潤 隋春雨 夏再禹 通訊員|趙玉潔)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