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8月18日08版

隋曉:青松的投資邏輯是“雙向賦能”
寫在前面的話
成立7年,青松資本借青島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之勢,在資本市場中“乘風破浪”,迎來收獲“大年”——管理基金48只,管理基金規模近100億元,投資項目40余個,近20家被投企業已上市、排隊IPO或輔導備案。
“預計2021年所投企業將有10余家申報IPO,其中青島本地7家,未來3年內志在沖擊50家企業IPO報會。”青島青松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隋曉透露。
成績的背后,是青松資本在投資實踐中形成的一套以賦能企業為核心的投資邏輯。早年體制內歷練,美國訪問學者經歷,加之對青島本地產業的深刻洞察和認知,這使得隋曉對政策把握、市場判斷、項目選擇有著非同尋常的眼光,帶領青松資本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打法”。“越難投的投資越容易成功、越容易的投資越難以成功。”他這句對于投資邏輯的總結,頗得圈內人認可。
縱觀青松資本的投資版圖,項目多是細分行業龍頭企業,這也契合了青松資本一直奉行的“投資成熟期”的策略。今年2月份登陸科創板的海泰新光,是國際領先的醫用內窺鏡研發及制造企業,也是青島啟動“高企上市”行動以來的第9家上市高企,上市后股價已較發行價格上漲了近3倍,成為繼青島啤酒、海爾生物之后第三家股價突破百元的青島企業;今年6月份輔導備案的青島以薩技術是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數據智能+產業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更是“獨角獸”級別的技術型企業。
近日公布的全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中,青島共101家企業上榜,其中青松資本已投企業多達10家,這些細分行業內的“隱形冠軍”加快擁抱資本市場,將進一步成長為青島資本市場生態圈中的“參天大樹”。
以資本之力助推企業快速成長的同時,青松資本也開啟了“加速跑”,成長為青島創投行業的領軍企業,位列“山東省現代金融服務業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民營企業十強”榜首。今年6月19日,在有著“青島經濟界奧斯卡”之美譽的青島年度經濟成就典禮上,隋曉榮獲“2020青島年度經濟人物”,成為全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創投風投行業企業家。7月21日,在青島2021年第二季民營經濟創意會上,評審專家一致指出,“青松資本近年來業績增長非常迅速,從投資回報率、收獲IPO數量、項目儲備梯隊效應來看,已成為山東省創投行業龍頭企業。”
在位于嶗山區永新國際金融中心11樓的辦公室,業務繁忙的隋曉在采訪中途接了十幾個電話,原定1個小時的專訪時間延長至近2個小時。隨著話題的展開,思路清晰、言語犀利的他也越聊越開,彰顯出投資人的成熟頭腦,以及將青松資本成長與全市發展大局緊密融合的廣闊視野和格局。
成立于2014年的青松資本,是本土成長起來的一家“深耕青島、面向全國”的創投機構,重點聚焦技術領先企業和細分行業龍頭企業,深耕醫藥健康、信息科技、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持續不斷為企業服務,助推企業加速上市,賦能城市資本招商,推動青島產業升級。
基于賦能企業、賦能政府這一邏輯,青松資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雙向賦能“青松模式”。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投資優秀企業,助推企業上市;另一方面,致力于把青島以外的優秀企業上市募投項目、新建產能、全球總部、高管持股平臺等落地青島,為城市插上騰飛的“資本翅膀”。

青島青松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隋曉
不追風口:所投企業九成是技術型
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四新”企業是青松資本一向偏好的賽道。青松資本瞄準的都是年凈利潤5000萬元以上的技術領先企業和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在投資階段上,70%投向Pre-IPO項目,30%投向有核心技術的中早期項目。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注冊制、科創板等相關新規出臺,青松資本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越來越多,技術出身的創始人占比越來越大。
目前,青松資本所投資的企業大約90%是技術型企業,比如投資的中加特、盤古智能、三力本諾等,都屬于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多年來,它們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在國際市場與西門子、ABB、美國林肯、德國貝克等國際行業巨頭同臺競爭,逐步實現了進口替代。
這些優質的項目往往不缺資金,一般機構很難投進去,甚至全國頂級VC/PE都在競逐。對創投機構來講,如何才能投進去難得的好項目?關鍵在于長期跟蹤服務、全方位賦能。
幫助企業就是創造投資機會。和企業家交朋友,積極幫助企業,打動企業家,通過這種有效扎實的賦能,從而創造了投資機會。一旦企業在上市之前有老股轉讓的機會,或者有補充流動資金的機會,就是投資機會。
賦能企業不僅僅是資金的支持,更多是能量的加持。青松資本主要通過“四個賦能”為被投企業提供大量增值服務。一是資本賦能,發揮標桿領投作用。二是政務賦能,協調政府資源,助推企業上市募投項目和新建產能落地。比如,有些技術型企業不太善于和政府及相關部門打交道,尤其是遇到問題時,不知怎么解決。我們的優勢是幫助他們去銜接政府、推動政策落實,從而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三是市場賦能,對一些企業從業務端銜接市場客戶,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四是平臺賦能,我們和國內大量的優秀券商、會所、律所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向企業推薦優質上市中介機構,幫助企業加速上市進程。
青松資本正在以超越資本的力量賦能企業進行價值創造,充分發揮對資源、產業以及政策熟悉的優勢,聯合政府等多方搭建企業服務新平臺,匯聚形成促進企業發展的資本合力,為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賦能本地企業高速發展。2020年,青松資本實現逆勢增長,新增投資項目17個,新增投資額超過8.4億元,新增基金規模38億元。
雙向賦能:衍生出“資本招商”機會
青松資本一直踐行“市場的邏輯謀事、資本的力量干事”理念。市場邏輯是通過挖掘優秀企業,投資好的項目,助推企業上市;而資本的力量,更多意義上是指把青島以外的優秀項目吸引到青島落地。
龍頭企業價值巨大,能夠衍生出好的“資本招商”機會,在賦能企業基礎上,資本招商是水到渠成的。今年7月份,青松資本主導并聯合城陽區政府、省市區引導基金等共同設立100億元“青島市碳中和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聚焦細分行業成熟期擬上市企業,加快投資培育一批綠色低碳先進產業項目,促進青島雙碳產業集聚,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晨非食品是我國奶茶行業的“隱形冠軍”企業,青松資本作為首輪唯一投資方,在第二輪領投光大控股、華熙生物、日辰食品等機構和上市企業。成為企業股東后,青松資本積極引導晨非食品將生產基地落戶青島,創造出了“資本招商”機會。
除此之外,青松資本與威高集團在青島共同發起設立了一支20億元的醫療產業基金,布局了總投資50億元、占地500畝的青島威高國際醫療產業園;主導推動了鄉村振興樣板企業山東七河生物將總投資6.2億元、占地700畝的上市募投項目落戶青島,目前已完工投產。
總部經濟具有稅收貢獻效應、產業乘數效應、區域輻射效應,是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青松資本積極對接引進國際頭部企業和全球總部落戶青島,助力青島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目前,已投資并主導推動總投資40億元的美國瑞奈國際醫療產業園、總投資38億元的美國瑞利國際醫藥產業園落戶青島。2020年,與美國優星合作,在青島設立了青島優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通過基金投資的方式,將其位于寧夏的生產基地和美國銷售公司進行整合并購,將青島優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為全球總部,運行三年后在國內上市。
以資本賦能,帶動項目招商;通過放大資本杠桿效應,進一步賦能青島產業升級。從今年投資的項目中也可見一斑:主導推動了國內智能騎行領軍企業邁金科技將上市總部及智能裝備生產基地落戶青島;主導推動了西安昱昌、北京浦然科技、河南泛銳煜輝等近20家企業在青島設立高管持股平臺,打造“全國擬上市企業高管會客廳”;正在主導推動中國高鐵粉末冶金制動閘片國產化核心制造商北京浦然科技將生產基地落戶青島。
截至目前,青松資本已招引落地項目簽約投資額累計超150億元,2021年預計新增投資額超20億元,新增基金規模180億元,新增招引落地項目投資額50億元。可以說,青松資本以資本的力量,為青島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的動能。(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整理)

青島大牧人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田滿昌:
用長期主義穿越養殖周期
養殖業是一個周期性行業,市場行情不好時,投資就會放緩,并向上下游迅速傳導。當前養殖裝備行業不再像過去兩年那樣高速發展,這也符合行業的發展規律。
過去近20年,大牧人至少經歷了5個周期。長遠來看,無論是從市場消費需求還是中國規模化養殖發展的進程,養殖裝備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這種短期的周期性波動并不會影響行業的長期發展。
消費需求方面,我國城市化進程還在加速推進,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雞肉、豬肉、雞蛋的消費需求也將不斷增加,現在的畜禽養殖量并不能滿足三五年之后人們對肉蛋的需求量。
規模化進程方面,中國的規模化養殖發展程度仍未能與歐美發達國家比肩,雖然肉雞的規模化養殖比例相對較高,但是生豬和蛋雞的規模化養殖比例仍然很低,大量散戶依然存在,而且歐美的養殖業發展經驗表明,只有規模化養殖才能解決食品安全、環保處理、生物防控等問題。
行情周期性波動是每個行業發展中都會面臨的現實,越是在行業低迷、大浪淘沙時,我們越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創新上。
在戰略上,要堅持長期主義,不能抱有“賭行情”的僥幸心理,練好內功,繼續加強人才儲備和研發投入。首先要堅持初心,把產品做好,解決客戶的需求痛點,實現更好的養殖效果。第二,即使在市場低迷時期,并非所有養殖企業都會取消既定的項目建設,他們只是根據行情冷暖暫時放緩投資速度。只要我們確保最優產品性價比,精準解決客戶的痛點,還是有客戶計劃進行投資的。第三,做好售后服務及設備維護、保養,利用這段時機加強對售后人員的培養,將產品口碑和企業品牌做好,增強和客戶的黏性。當行情回潮時,客戶沒有理由不選擇一家和他攜手渡過難關的企業。
在戰術上,要堅持技術引領。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比,我國人多地少,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要求更高。歐洲傳統規模化養殖更多的是占用幾百畝甚至是上千畝地的平養模式,國內除了東北、內蒙古等地區外,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另外,中國人口集中在東南沿海,養殖需求最大的區域往往土地也最為稀缺。特別是疫情以來,生豬的跨省調運受到限制,原來不搞大規模養殖的沿海地區又有了很強的保供需求。為了解決人畜爭地矛盾,大牧人率先優化并推廣肉禽籠養技術,也是國內最早研發樓房養豬的企業之一。實踐表明,這種立體養殖模式在養殖效率、生物疫病防控和環保方面都有突出優勢。
隨著養殖場離城市更近,廢氣和廢水處理也是行業亟須解決的兩大難題。對此,大牧人都有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早在2018年,大牧人就推出了廢氣處理系統,除氨效率可達90%以上,其他臭氣成分去除率達70%以上,達到明顯的除臭降氨效果。這套系統開啟之后,養豬場周邊基本聞不到臭味。在應用過程中,我們還發現除臭工藝對水的需求量特別大,統計數據顯示萬頭母豬的養殖場一天需要500多噸除臭用水,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水的供應壓力都很大。我們聯合浙江大學研發中水回用技術,直接將經過凈化處理的養殖廢水用于除臭。經測算,長江以南地區養豬場春、夏、秋三季產生的廢水用于除臭完全可以被消耗,從而實現廢水零排放。(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整理)

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
企業家“吐槽”青島
優惠政策不要“半途而廢”
前幾年我們被青島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過來,2017年正式落地運營。我們與相關政府部門簽訂了一份十年的協議,承諾給我們相關的人才優惠和產業補貼政策,但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政策并沒有完全兌現。我認為,政府到各地招商引資都花了大力氣,對于成功招引落地的企業應該用心扶持、培育,不能讓優惠政策“半途而廢”。
公司選擇落地青島,就是想在青島好好發展。集團總公司在青島落地了北方區域總部,就是看好了青島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等,想要立足青島、輻射北方市場。我們本身對青島的期望很高,我自己包括很多員工都把家搬到了青島,就是想要在此成就一番事業,事實也證明,我們近幾年的發展勢頭很不錯。對企業而言,重要的不是多少補貼資金、有沒有人才政策,而是政府產業政策一以貫之的態度及對企業的尊重。我們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夠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兌現給企業的承諾,給企業安心發展的信心,讓招引企業與城市產業相互成就、共同進步。
——某機器人公司北方區域總部負責人
“夠不著”的補貼
青島是一座制造業底蘊豐厚的城市,也是踏在新興產業風口的城市,在政策制定上也往往緊跟前沿行業發展步伐,但也會出現部分新興產業政策看起來美好、實施起來卻難以落地的情況。
在氫能這一未來產業,由于當前儲氫、運氫技術不成熟,目前的氫能源汽車運營必須依賴加氫站加注的方式。對于加氫站的建設,青島有區市出臺了相應政策,提出根據年度調控價格給予加氫站經營單位不同標準的加氫運營補貼。其中,2020年度,銷售價格40元/千克及以下,補貼20元/千克;2021年度,銷售價格35元/千克及以下,補貼14元/千克。政策的本意是鼓勵加氫站運營企業尋找性價比更優的氫氣來源,促進服務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符合要求的高純度燃料電池氫依然是稀缺資源,以青島及周邊的燃料電池氫供給情況,運營企業無法將運營成本降低到符合補貼的標準。成本高昂是氫能源汽車難以普及和推廣的原因之一。期待青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實際情況,不要讓好政策成為一紙空文。
——青島某新能源企業相關負責人
企業引才要能“借”上城市的東風
青島的人才市場環境亟待改善。我們公司70%以上員工是研發人員,前幾年落地青島的時候我全權負責組建研發團隊,本來以為在青島招聘算法工程師等人才不是難事,但在招聘過程中卻發現,挑選合適的高端研發人才不容易。經過幾年努力,現在公司已有近200名員工,但在留人方面我們又遇到門檻,這幾年跳槽的越來越多,不少人才辭職去了杭州等南方城市。
作為行業內的中小企業,我們固然要在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多想辦法,但是我們也希望能夠借城市的大勢,一座產業環境和人才環境更優化的城市,顯然對我們這些中小企業吸引人才會推力良多。希望青島能夠吸引更多人才,給他們更多發展空間,從而不斷提高、優化城市整體的人才素質、層次。
——某機器人制造企業負責人
城市購物節要找個好由頭
現在很多城市每年都會舉辦購物節活動,但是大多數效果不佳,“存在感”不強。
這種購物節大多是由城市的商務主管部門給出一個主題,然后各大商超分別圍繞這個主題各自推出相應的促消費活動。這些活動甚至可能是各大商超原本就計劃在相應節點推出的,并且通常都是以打折促銷的形式出現。對見慣了節日促銷套路的消費者而言太過“常規”,沒有吸引力。
要打破這種局面,可以借鑒日本仙臺每年一次的爵士音樂節。音樂節期間,世界各地的很多爵士樂表演者都會被吸引過來,在城市各個角落演出。市民游客不論在城市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享受一場別具風情的爵士樂表演。這期間,當地很多酒吧還會推出平時所沒有的“限量款”雞尾酒,以更好地加深大家對音樂節的印象,很多人甚至專門為了這杯雞尾酒而奔赴仙臺。
我認為,打造城市購物節也需要一個“誘餌”。這個“誘餌”顯然不單單是指針對消費品的那些滿減、買贈等活動,而應該是由商務主管部門和青島各大商超代表共同策劃,推出的一系列具有話題性、能夠引起市民游客廣泛共鳴,且可以實現全城聯動的主題性活動。
理想狀態下,城市購物節應該是一場整個城市的大聯歡。
——青島某一大型外資商超負責人

熱線電話:12345 82863300 82933327
郵箱 qdrbyljdb@163.com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客戶端與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聯動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