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抓住高質量發展的“高”字?威海市給出這樣的回答: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把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68.7%,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16%的成績,穩居全省第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進產業現代化的有力支撐。威海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更大力度抓好科技創新,將其列入需要“高度關注、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讓“千里海岸線,一條創新鏈”具備更深科技內涵。
讓高新技術產業引領發展,威海有基礎有實力。當前,威海市依托“1+4+N”高端創新平臺體系,建立起覆蓋所有區市及重點產業集群的創新格局,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創新環境、創新績效、創新產出等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十三五”期間,全市創新型企業隊伍不斷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30%以上。

立足“十四五”開局之年,高企增長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放眼國內,能爭取到的扶持政策持續完善。審視自身,怎樣通過“小升高”把增量做大、實現“高壯大”把存量做優,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在威海凌鋒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魯閩看來,現階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有兩個門檻:技術和資金。“技術我們可以靠自己努力攻關,但大部分資金投入研發意味著將帶來資金流緊張,這會對我們推介產品、招工用工產生影響。”他說。
幫助企業解決發展痛點,才能做大增量。威海市精準開展創新主體梯次培育,對尚未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貸款、研發費用補助等普惠性政策,以及創新創業大賽推介等扶持。
好政策不能躺在抽屜里。對此,威海市科技部門大力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搖籃”計劃和“聚星”行動,推動“孵化+金融+服務”深度融合,組織金融機構走進孵化載體、科技園區等,讓企業對接起來更加精準、更加高效。
舉措實不實,透過凌鋒航空的發展可見一斑。資金流通暢了,辦公場所“上新”了……企業不僅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還和大院大所開展合作,即將在滑翔機和無人機研發制作等領域取得新突破。
實現高企數量增長,優化存量也是重要一環。今年,威海市首次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市級培育庫,挖掘規上企業、外資外貿企業、上市掛牌企業等有培育潛力的企業,聯合區市給予重點指導,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多管齊下,已有272家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市級培育庫名單。

堅持做大增量與做優存量并重,牢牢抓住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這個“牛鼻子”。數據顯示,上半年,威海市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孵化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98家,向上推薦申報高新技術企業536家。在此基礎上,威海市已向全市各級兌現普惠性政策資金20多億元,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確保年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00家以上,力爭突破1000家。
“為促進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我們計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計劃,暢通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催生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威海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上半年,已幫助威高骨科成長為全市首家科創板上市高企,下步還將綜合利用市級天使投資基金、省級科技股權投資、市產研院專項扶持資金等政策,充分發揮金融助力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讓高新技術企業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記者手記
做大增量與做優存量并重,讓曲線繼續上揚
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近7成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既反映了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強力驅動,也展現出威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蓬勃勢頭。要讓上升曲線繼續上揚,關鍵是堅持做大增量與做優存量并重,抓住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這個“牛鼻子”。
做優存量,要把目光從量的增長更多投向質的提升。近年來,隨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重新認定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今年,威海市首次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市級培育庫,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端院所、科研機構加深合作,就是為了幫高新技術企業引進科研人才、科研成果,保持住自身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隨著更多“保駕護航”機制的落地,相信大多數高企都能度過重新認定這一關,實現良性發展。
做大增量,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有力扶持。當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比重大,面臨的融資難、引才難等問題不容忽視。威海市制定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高新技術企業“登高”工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就是對企業需求的精準回應。免去“后顧之憂”,企業才能心無旁騖搞研發,擁有更強市場競爭力,從而對產業形成更強的輻射帶動作用。(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初佳倫 實習記者 孫學玲 通訊員 劉婷/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