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長大后你做過哪些“童年報復性補償”的事?
下面的回答,簡直就是“偷窺”了當代成年人的生活:
小時候,沒有零花錢,我爸也不給錢買文具,都撿單位發的用,也沒有書包,也沒有文具盒。導致我現在特別喜歡買文具,筆和文字,好看的,好用的,每個月都要買,家里整抽屜都是,實際工作了,用的真的少;
小時候最喜歡炸面腸,兩塊錢一根,淀粉越多我越喜歡,一點肉都不能有,但那時沒有錢買,現在就賊喜歡吃,因為這事兒沒少挨男朋友與他媽的罵;
小時候特別流行玩游戲王卡,我家里管得嚴,一直沒啥錢買,從此對收集卡片有了非常強烈的羨慕和執念。于是這幾年賺到的錢,全都變成了各種游戲卡;
小時候爸媽說我考到第一名就滿足我一個愿望,等我考到第一名之后他們發現我的愿望是一臺游戲機,就反悔了,現在我把之前想玩的都買了一個遍;
男票之前還沒有這么胖的時候,經常一個人去坐搖搖車,據說是小時候家里人覺得那個東西太幼稚不讓玩,他就每天看別的小孩玩,自己有錢了之后,就拼命地去坐。一個一米八大高個塞進小車車里,怎么看怎么滑稽……
01.
看了這些回答,我發現妍姐做的事就屬于“童年報復性補償”。
妍姐是我們姐妹圈中最會打扮的一個,也是衣服最多的一個。
每次相聚,妍姐穿的衣服都不會重樣。
妍姐自己的收入大部分都花在了買衣服上,她經常把還沒摘標簽的衣服直接送人。
可以這么說,我們買衣服的速度都趕不上她更新衣服的速度。
我們都說她太“敗家”了,可妍姐說,她也知道自己用不上那么多衣服,但就是想要,這都緣于她童年的記憶。
妍姐家有四個孩子,她是最小的一個。
母親常說,咱家生活困難,吃穿沒法平均,所以在吃上要盡著小的,穿上要盡著大的。
父親也常常教育孩子,不要講吃講穿,因為那些都是愛慕虛榮。
就這樣,妍姐小時候穿的衣服幾乎都是揀哥姐穿小的。
看到別人家的女孩穿著從商場買來的漂亮的連衣裙,妍姐也想要,母親就怪她不懂事,不知道家里的艱難。
上學的時候,每次學校里買校服,她都是最后一個交錢的人。
每次學校里組織文藝表演,父母都不讓妍姐參加,說“參加那些事有啥用?學習好了就行”。
但妍姐心里明白,其實父母不是反對她參加活動,而是家里沒錢買演出裝。
有一年六一文藝匯演,老師給她報上了舞蹈隊,但母親又去學校給取消了。
看著別的同學穿著漂亮的裙子翩翩起舞,妍姐的心在滴血。
長大以后,妍姐就特別喜歡買衣服,她說買衣服是她最幸福的時刻。
02.
其實,與妍姐有類似行為的人還有很多,只是有人喜歡買衣服,有人喜歡別的。
有調查數據顯示: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會給自己買玩具。
而且這些玩具里面,有很多都是發條青蛙、泡泡機、小霸王、套圈圈水機等小時候愛而不得的東西,這種行為被稱之為“童年報復性補償”。
當父母簡單粗暴地認為,孩子的需求是“虛榮”,不應該被給予滿足時,當孩子長大后,實現財務自由后,就開始“滿足自己”。
然而這種滿足是沒有終結的,因為長大成人后的“需求”,不再是滿足現在的生活需要,而是滿足曾經沒有被滿足的缺憾。
但是,幾乎所有的人,在童年時候都曾經有過“求而不得”的經歷,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會出現“報復性補償”,有些人則不會呢?
其實,這跟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有很大關系。
教育“宜疏不宜堵”,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在教育中,通常是利用“堵”的方式,當孩子想要什么的時候,父母打罵教訓一頓或者直接忽視,就認為孩子“不想要了”。
其實將孩子的渴望“堵回去”,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印象深刻。
在《做家務的男人》中,張歆藝說童年時期,她想要一雙白球鞋,父母承諾考雙百就滿足要求。
結果她努力學習之后,還是沒有得到白球鞋,這導致她后來看到白球鞋就想買,如今家里有各種各樣的白球鞋。
03.
孩子因為想要東西而哭鬧,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父母的所作所為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個節點,那就是關于父母的“殘暴”和對當前想要事物的執著。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長大后出現“童年報復性補償”?
首先,父母要正視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想要某種東西時,他就只是想要,他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這是很正常的情感上的需求。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需求時,沒有意識到這是正常行為,而是會采用扣帽子的形式。
比如說上面所說的“虛榮”,還有“不講理”“不懂事”等,更不要認為孩子是“無緣無故”“無理取鬧”而揍一頓。
其次,父母要跟孩子講道理,為什么不能滿足。
當父母不能或者認為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時,要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不能滿足這個需求。
如果當時孩子大哭大鬧,聽不進去道理,父母可以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講。
如果孩子還不到三歲,聽不懂道理的時候,父母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再次,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當前擁有的。
很多70后、80后童年時期生活條件不是很好,想要的東西父母通常會說“沒錢買”。
這算是正視需求、解釋理由了,但是很多人在實現財務自由之后還是會出現“報復性補償”。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當前他所擁有的,讓孩子感受到他現在的快樂幸福,并沒有因為沒有那件東西而減少。
很多成年人總是在羨慕別人擁有的,卻忘記了自己現在擁有的,這樣對成長、生活來說都是十分大的阻礙。
在孩子說“我也想要”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大哭大鬧解決不了問題,然后再跟孩子講明為什么不能買。
這不光是在孩子羨慕別人的這件事情上,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樣,不要用過激的手段給孩子心靈上留一道疤。
要用最平常的態度和語氣,告訴孩子道理,讓孩子成長過程中少些執著的遺憾。(作者|阿慧)
你有過“報復性補償”嗎?與此相關的記憶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