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1日訊 作為中國北方“第三城”,一提到青島經濟社會發展,卻總是擺脫不了“民營經濟不行”的刻板印象。這里面固然有青島國有企業發展強勢給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也不得不承認有民營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的現實。好在,這一現象正在逐漸得到改善。
近年來,青島對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逐漸加碼,堅持以頂格的態度不斷激發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活力,從而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9月9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孟凡利主持召開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視頻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努力實現民營經濟發展新跨越。
一、逆勢上揚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紛紛按下暫停鍵,其中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收到的沖擊尤為強烈。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背景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面對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青島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減負紓困舉措和自身創新發展戰略,民營經濟穩步復蘇,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發展的任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
穩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而對市場更加敏感的民間投資又是投資的關鍵所在,其代表的是企業家信心,具有導向性影響。今年1-7月,全市民間投資依然強勁,增長11.8%,高于全市投資平均增速7個百分點。全市民間投資在建項目3246個,拉動全市投資增長6.2個百分點。這樣的投資結構或將決定著未來5年甚至10年青島的經濟結構。
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穩外貿具有重要意義。今年1-7月,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逆勢增長,實現2178.17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1.36%,高于全市進出口增速8.63個百分點,占全市外貿總值比重63.72%,領跑全市各類外貿主體。
注冊資本是一個在平時各種統計工作中不太常見的指標,但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實力和發展意愿。1-7月,全市新增民營經濟注冊資本5611.51億元,占全市新增資本比重超過70%、達到72.73%,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成績,是民營經濟在不斷做大做強的一個側面寫照。
在位居“六穩”“六保”首位的就業方面,民營經濟表現同樣亮眼。今年1-8月,全市民營經濟繼續發揮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新吸納就業22.4萬人,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占全市新增就業總量80.95%,就業支撐作用明顯。
今年前7個月,全市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19.92萬戶,同比增長10.53%;其中,新登記民營企業8.2萬戶,同比增長22.71%。分別占全市新增市場主體總量和企業總量的99.34%、98.41%。
從一份榜單中也可以看出青島民營經濟的規模和質量都在穩步增長的態勢。7月20日,山東省工商聯等部門公示了“2020年山東民營企業100強榜單”,青島共有12家民營企業上榜,上榜數量較去年(8家)同比增加50%,12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達到2843.24億元,較上年增加248.89億元,同比增長9.59%。而除了4家新入圍的民營企業,另外8個“老面孔”的榜單排名較去年均有提升。
二、頂格支持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取得如此“逆勢”的成績,其背后是青島一系列“組合拳”的打出。
疫情發生后,青島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發布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報經營、穩發展的18條政策,并在貫徹落實中央、省有關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出臺支持企業發展各項措施,持續構建“18+N”政策體系。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政策一經出臺就引來紛紛點贊,廣大企業家為之興奮不已。
就在前不久,青島再次率先在副省級城市中,以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也是全國首個同時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從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組織保障等五部分提出28項誠意滿滿的措施。
再往前看,其實對于民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青島一直十分重視。早在市級機構改革時,為了發展民營經濟,提升市場活力,青島就整合相關部門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職責,組建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加掛中小企業局牌子),主要負責民營經濟發展綜合協調、發展促進、服務保障、“雙招雙引”、民營企業黨建等職責,凝聚合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青島也成為15個副省級城市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
自成立以后,這個局便十分活躍,除了各項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還緊鑼密鼓地組織了民營經濟創意會、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青島中小企業國際采購暨合作洽談會、雙灣行動之雙灣產業與資本融合論壇、BP中國-啟迪之星數字創新營、“市長杯”中小企業創新大賽、膠東經濟圈民營經濟中小企業一體化發展聯盟等一系列活動。
而將壯大民營經濟攻勢作為15個攻勢之一,也足以體現青島對于抓好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心。根據作戰攻勢2.0版確定的目標,2020年要保持民間投資持續高質量增長,力爭達到20%左右;力爭新增境內外上市民營企業5家;新登記民營企業8萬戶,爭取10萬戶……其中有些目標已經提前實現,有些即將完成,也有一些尚需進一步努力。
為了推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青島市發布了推進民營企業創意創新工作實施方案,實行“頂格傾聽”,讓企業家寫好“劇本”,政府當好“場務”,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多維度多場景助推民營企業家創意創新,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角。眾多民營企業已經大膽提出了打造百億、千億產業集群的構想,進度最快的偉東集團項目已經落地。
8月12日,2020青島市民營企業百強發布,從榜單來看,營收業績、入圍門檻、研發費用等各項指標均好于去年,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營收總額也創歷史新高,達5816.22億元,比去年增長14.82%,百強民企營收的入圍門檻也水漲船高,達到9.28億元,比去年增長26.66%。
三、正視差距
即便如此,我們仍需擦亮眼睛,正視差距,唯有這般才能真正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國內先進城市相比、甚至與部分省內城市相比,我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確還存在一定差距。
民營市場主體中企業占比不夠大。一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達到162.84萬戶,其中民營企業57.75萬戶,占民營市場主體比重僅為35.5%。這個數字背后直觀反映的是民營市場主體還存在較小、較散的問題,而由此帶來的后果則可能是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我們學趕的深圳是206萬戶,占61.9%;廣州是125萬戶,占53.73%;杭州是66萬戶,占比51.2%。差距顯而易見。
龍頭類民營企業數量不夠多。前文提到的“2020年山東民營企業100強榜單”中,青島民營企業表現與自己相比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在全省僅能位列第3位,少于東營(17家)和濰坊(15家),這似乎與青島在山東經濟發展龍頭地位不相適應。而從9月10日上午剛剛發布的另外一份榜單——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看,青島依舊是5家民營企業上榜,均為去年老面孔,少于省內的東營(14家)、濱州(6家),與淄博(5家)持平。
民營經濟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在入圍全省百強的名單中,5家為建筑業,其余均分布在批發零售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紡織服裝業等領域。青島的民企百強榜單亦是如此,多數為建筑業、批發零售業、紡織服裝業等,其中,前20強中僅建筑類企業就有8家。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傳統產業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落后產業,傳統產業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存在,恰恰是因為其具備了日常生產生活的必需性。但是在新技術、新模式的沖擊下,我們需要的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更大的附加值。
此外,如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夠足,環境尚不夠優化等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四、迎頭趕上
想要把疫情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必須主動求變,努力于危機中育新機、開新局,把握大勢、精準施策。具體工作中仍需堅持好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問題在前文中已經明了,目標其實也已經很清晰。壯大民營經濟攻勢作戰方案2.0版對今年的目標任務有了明確的界定,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去年12月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創建“民營經濟示范城市”,這也是青島奮力爭取的目標。但是這一切的工作最終都要靠結果來說話,聚焦目標任務,不斷梳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拿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才是硬道理。
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為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必須更加積極融入新的發展格局,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做到“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協同發力,塑造經濟發展新優勢。
同時,青島近年來疊加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優勢突出。對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來說,這是最好的平臺和機遇,要主動融入,在眾多國家戰略中謀求自身發展,用足用好戰略中賦予的各種政策,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集聚,發展壯大。
疫情的沖擊已經證明,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是應對危機的最有效保障,青島正在著力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民營經濟是產業發展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體,要更好地融入全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突出傳統制造業加快振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壯大,圍繞全市重點發展的13條產業鏈,積極補鏈、延鏈、強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盡管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但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國內看,盡管受疫情影響,各城市都毫不放松地抓緊外貿外資。民營企業在外向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應加快融入開放發展的大勢,不斷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擴大市場份額,增強開放發展新優勢。
在盡己之所能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少不了政府“拉一把”。在培育市場主體、壯大市場主體、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政策精準支持、強化工作推進落實等方面,尚需狠下功夫、下狠功夫,不斷開創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新局面。(青報全媒體記者 薛華飛)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