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嘉峪關學校大隊輔導員劉田深耕少先隊工作17年,呵護一批批少年在活動、學習和實踐中茁壯成長
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走進青島嘉峪關學校,處處都能看到鮮明的少先隊元素:走廊上張貼著“童心向黨”手抄報、大隊活動室里懸掛著鮮紅的隊徽和隊旗、少先隊員們的紅色研學報告整齊地擺放在教室里……這些都離不開學校大隊輔導員劉田的策劃和指導。
面前的劉田笑容親切,說起話來輕聲細語,喜歡把每個學生都稱作“孩子”。她總說,和孩子在一起久了,感覺自己也變成了“孩子王”,她很喜歡這種純真的感覺。
200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劉田成了家中的第三代教師。剛入職時,英語專業畢業的劉田滿心認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英語老師,沒想到由于上任大隊輔導員調離,她接替了這個職位,從此開始了與“紅領巾”相伴的時光。

劉田(中)和孩子們在一起。
大隊工作看似簡單,卻飽含著理想、象征著希望,關乎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工作千頭萬緒,一開始真是無從下手,也沒有人教我怎么做,可以說是‘自學成才’吧。”劉田說。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劉田開啟了“白+黑”“五+二”的成長模式:白天與隊員們討論活動,傾聽他們的心聲,從中發掘他們的興趣點;晚上和周末讀書“充電”,手邊的少先隊工作專著和期刊翻了又翻,她還把全國各地典型的少先隊工作經驗和做法單獨摘出,形成了厚厚的幾百頁工作手冊。
少先隊活動不同于普通的學科教育。怎樣創造有趣味、有意義的集體活動,讓孩子們心生向往、充滿期待,讓家長放心滿意、主動支持?劉田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大隊委競選,劉田邀請并指導隊員們全程自主參與,從制作海報、撰寫競選稿到全體隊員投票選出最支持的大隊干部,每個孩子都做得有模有樣。在創造性開展的“童行途中”實踐課程中,劉田帶領隊員和家長們走進田橫島小漁村實地采訪海洋文化。中秋之夜,劉田和隊員們帶著帳篷住在學校,在月色下吟詩懷古。
嘉峪關學校的前身是一所海軍子弟學校,利用這個獨特的優勢,劉田從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人物和事件中入手,充分挖掘身邊的榜樣,策劃了“紅領巾尋訪身邊榜樣”“尋訪第一面黨旗”等活動,邀請參與過亞丁灣護航、非洲救援醫療隊的家長開展主題講座,將紅色基因的傳承內化為身邊力所能及的行動,從少年時期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她牽頭打造的“善播童心”品牌上榜“青島市十佳德育品牌”,“童行途中”研學實踐課程獲評山東省優秀研學課程。
在劉田的呵護和帶領下,一批批優秀少先隊員也在活動中、學習中、實踐中茁壯成長起來,二十余人次先后榮獲“全國五星雛鷹獎章”“中國好少年好兒童”等榮譽稱號,兩任大隊長被評為山東省、青島市紅領巾理事會主席并出席全國少代會。但最讓劉田高興的不是這些榮譽,而是畢業多年的孩子們回到學校看望她時,會自豪地和她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小學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中學、大學乃至工作中都受益匪淺,一開始對我們開展活動不理解的家長也慢慢支持起來,還會主動參與其中。”
德育工作也是大隊輔導員的一項重要職責。“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劉田的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閃光點。面對孩子,劉田幾乎從不疾言厲色。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總是幸福而充實,雖然已經深耕少先隊工作17年,但劉田覺得自己“還能做很多事”。“希望能通過我的努力,為更多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劉田說。(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