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9日訊 為深挖上海紅色資源吸引人、鼓舞人、感召人的精神力量,讓組織生活“活”起來,讓黨課值得“回味”,8日,青島市第四批赴上海專業實訓隊部分隊員,以沉浸式、融入式情景黨課的創新形式,開展“行走的黨課——紅色記憶追尋”主題黨日活動。

活動以南昌路、思南路為主線,通過實地參觀國泰電影院、南昌大樓、《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周公館、復興公園、科技會堂、思南公館等,從紅色資源、城市更新、科技創新等方面,引導專業實訓干部用行走的汗水感受紅色城市凝聚的溫度,用行走的腳步丈量人民城市發展的道路,在“情動”到“理通”,“行往”到“心往”過程中,實現黨性的淬煉升華。

一場行走的黨課就是一次行走中的初心故事演講,位于南昌路100弄的老漁陽里,是1920年陳獨秀到上海后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這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以這里為中心,連接了一大和二大,被稱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始發地”。隊員們在歷史的發生地用腳步將多個紅色點位實地串聯,不僅實現了紅色點位物理空間的有機連結,更是對百年前那段黨史的挖掘整合。這次行走,從孫中山紀念館到復興公園馬恩雕像廣場,從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舊址,隊員們重溫了中國共產黨孕育與創建的背景和歷史,共同探尋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始發和把夢想變為現實的初心力量。


一路學習,一路感悟。行走的黨課集中探訪了兩條紅色街區——思南路與南昌路。短短兩公里,隊員們在南昌路紅色街區穿越百年,在一個窗框、一個門環、一個水泥石飾面中,遇見薪火初燃的年代,遇見那些為國為民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信念,也同樣感受著100多年前老建筑的人文情懷。接待過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楊振寧,李政道等眾多中外知名學者和政界要人的科學會堂;被稱為“梧桐樹下,人文心臟”、最美公共文化空間之一的“思南書局”;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保留保護為特色的項目思南公館等,都承載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傳承著上海的城市文脈。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傳承紅色精神、汲取前行力量,繼續踐行“滬上取經、回青建功”的光榮使命,以實訓的實際成果推動青島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高玉一)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