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青島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名單公布,青島虎山路小學副校長尹君獲評“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榮譽稱號。
尹君,43歲,自20歲便走上了教師崗位。
“我是趕上第一批課改的教師,2001年之前,我所教的這門課叫《自然》,如今,它被稱為《科學》,而且自2017年起,它所面對的學子,已從三至六年級普及至整個小學階段。”尹君說。

從《自然》到《科學》,尹君已陪伴這門課走過23個春秋,對于這門課的定位,尹君認為:“它是未來科學家的啟蒙。”
《科學》雖然處于傳統的“副科”位置,但尹君卻一直將其視為“不可或缺”。
“小學階段的《科學》是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第一印象,也是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思維影子,對一個人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甚至整個人生科學精神的啟蒙與培養都是至關重要的。當然,要想讓《科學》真正發揮出最大引導價值,關鍵還在于將《科學》上‘科學’。”尹君說,要把《科學》上科學,在課程設置上就必須體現出務實的導向,更加重視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方法上,要更注重閱讀、自主、合作和探究,啟發同學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評價機制上,都應有新的、科學的要求和設計。

“但這段路剛開始走的時候的確很艱難。”尹君說。
基于對《科學》的重視,加之校長隋玉華“用課改牽引學校整體改革”的理念,2013年,青島虎山路小學推出“陽光科普”課程,課程分為三大版塊:科普閱讀、主題研究、趣味實驗。這為該校今后在《科學》育人道路上昂首闊步開拓了第一組可實施、能遵循的路徑,相當于展開了《科學》育人的戰略藍圖。
但第一關就讓尹君皺起了眉頭:“師資力量不夠。”

“在這種情況下,市教研員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導,我們就拉起了一支‘雜牌軍’,其中有教英語的、有教語文的,還有教綜合實踐的,在‘陽光科普’課程體系的框架下,一步步向前探索,第二年,青島虎山路小學‘陽光科普’工作室成立,幾年來,我們工作室已開展了‘水’、‘綠色生態’、‘聲音’、‘工程與技術’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在活動中,工作室成員通過‘同課異構’、‘同主題課整合’、‘steam課程研究’等課堂教學的研究,在一起備課、聽課、評課,通過不斷的打磨,讓一節節課成熟起來,讓科學課堂更高效起來,讓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更積極了。”尹君說。
如今的“陽光科普”團隊雖然仍是來自各不同學科的教師,但在課程體系、主題研究、趣味實驗等方面都已經成長為優秀教案的打造者、公開課的執教者、典型經驗的發言人。

“在‘陽光科普’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團隊中一些來自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漸漸喜歡上了《科學》,并在日后的職稱評選道路上選擇了《科學》這條路。”尹君說,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不論來自哪個學科,在青島虎山路小學,“陽光科普工作室”的成員一旦擔當起《科學》教師,他們便會在“陽光科普”這個科學的課程體系下實現自我發展,同時,自己也會在這個科學的體系設計下,努力付出,最終將《科學》上“科學”了,實現了學科建設、學子成長、教師發展、學校改革等方面的多贏與共贏。

9月9日上午,觀海新聞記者來到青島虎山路小學(振華路校區),走進該校的《科學》課堂,觀海新聞記者發現,教師所講的《科學》來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每個科學小知識都是用活動、實驗、閱讀、教師指導來“講”的。尹君用一句話總結了他們的《科學》講法:“隨趣潛入知,潤情細無痕。”(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楊海濤)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