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9月12日5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五部分·城市景觀
59
花石樓:
多重疑云遮掩的點睛之筆
八大關是青島的經典,花石樓是八大關的點睛。
花石樓,黃海路18號,歐洲古典城堡建筑,融合了希臘與羅馬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尖拱券也為它增色不少。學者王鐸介紹,從外觀看,花石樓有旋轉式露臺、哥特式尖塔、拜占庭式的門廊,組合主體是巴洛克式的建筑,花崗巖把整個別墅包圍,很有俄羅斯的厚重味道。學者魯海考證,“花石樓”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它采用了滑石為內墻,訛稱為“花石”;一種說法是因其外墻貼有帶色斑的鵝卵石而得名。它還有一個名稱叫“歇腳樓”,相傳這里是德國總督打獵歇腳的地方。

點睛八大關的花石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雷)
關于花石樓的建筑時間一度存疑,據考證,沙俄貴族淶比池在上海憑借報業發家后,1929年8月申請在黃海路建房。青島城市建設檔案館收藏的一份建筑資料顯示,1930年淶比池聘請中國設計師劉耀宸與建筑師王云飛修建這棟私人別墅,并同時設計了配套的院墻、花房 、木柵。這座古堡式別墅于1931年10月竣工。淶比池死后由其妻子沃維·淶比池繼承,經轉賣后于1938年成為英國駐青島總領事官邸。
花石樓坐落于八大關南端的岬角,背靠八大關,面臨第二海水浴場,風景獨特,環境優美,建筑風格更是值得玩味。花石樓主體分五層,地下一層為管家、傭人房間,地上三層,一樓會客室,二樓主臥,三樓咖啡屋、書房,樓頂為觀海臺。與中式別墅設計不同,花石樓里各個房間連通。花石樓一直是名人造訪的勝地;沈從文在《水云》一文中寫到了他早年在青島的生活往事,文中“俄國公爵大房子”指的就是八大關的“花石樓”。1946年,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奉命來到青島視察工作,在花石樓度過了人生中最后的夜晚,隔天在飛赴南京途中飛機撞山而死。
解放后花石樓一度被改做賓館,董必武、鄭振鐸等曾在此下榻。1954年陳毅第一次來青島,住在花石樓。他從市圖書館借來《膠澳志》《即墨縣志》,創作了長詩《初游青島》歷敘青島歷史,發出了“偉哉膠萊青,千里美良田”的贊嘆,這首詩被鐫于石上立在五四廣場。名人光環、民間傳說、獨特造型……種種因素讓花石樓名聲大噪。如今的花石樓樹立兩塊標識牌,其中一塊花崗巖石碑注明花石樓1984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塊不銹鋼制作的標志牌注明花石樓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塊標志牌里花石樓落成時間并不一致,也讓游客多了一重辨析、存疑的樂趣。

花石樓內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雷)
花石樓的建筑風格獨特,內部裝飾也別具文化特色,因而成為眾多影視作品取景地。改編自老舍小說的電視劇《二馬》在青島拍攝時,曾以花石樓作為“倫敦”進行取景。而在反映日本駐濟南特務機關的電影《梅花公館》中,與“梅機關”有關的內外場景都是在此拍攝而成。據不完全統計,電視劇《茶館》、《燕子李三》、《宋氏三姐妹》,電影《神圣的使命》、《白霧街兇殺案》、《總統行動》等也都曾在此取景。花石樓不僅是青島建筑文化的代表,也是青島影視文化里的一個重要部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60
蝴蝶樓:
掩映在青島八大關的光影芳華
在占地70余公頃,區域獨立、風貌獨特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青島八大關,隱藏著200余座來自20多個國家的風格迥異的老別墅,而在這些絕大多數興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建筑群落中,山海關路21號,一幢圍裹在石砌院落和綠柏掩映中的二層磚紅色小樓,端莊神秘,承載著青島與電影神交已久的煙云往昔。

端莊神秘的蝴蝶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雷)
磚紅色墻體匹配白色的門窗、立柱、陽臺和轉角裝飾,讓這座連同院落只有843平方米的別墅,更顯明快亮麗。據說蝴蝶樓出自中國建筑師劉耀辰與俄國建筑師拉夫林且夫的合璧設計,屬于折中主義建筑,也就是不講求固定法式,只重純粹形式之美的建筑風格。在這樣一座不拘一格的現代老建筑中,青島與電影的故事綿延近百年,同樣不拘一格。
1935年,一代影后胡蝶現身小樓。作為首部在青島取景拍攝的青島題材電影《劫后桃花》的女主角,她的名號很快便成為青島人對這處取景地老別墅的別稱。
那一年與胡蝶一同抵達這處樓院的,還有《劫后桃花》的編劇、中國現代戲劇事業的先驅者和拓荒人之一洪深,以及該片導演、曾經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的張石川。作為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張石川和洪深一樣,與青島頗有淵源。青島中山路興建的山東大戲院(后來的中國電影院),在1931年的首映影片就是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胡蝶主演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那一年,張石川便特邀胡蝶來青剪彩,中山路上一時呈現了影迷云集、交通擁堵的盛況。
1935年投入拍攝的影片《劫后桃花》,被列為“年度特級巨作”,洪深、張石川、胡蝶的“鐵三角”再度組合,開創了電影文學劇本創作的先河,負責拍攝的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老牌電影公司——明星公司,頂級陣容使該片的拍攝預算超出普通影片一倍之多。
“青島,即膠州灣,山富樹果,海有漁鹽,人民安居樂業,原是富庶安樂的地方,海濱帆檣林立,山邊百花齊放……”這是《劫后桃花》的劇本開場。洪深以其青島嶗山祖產遭日本侵略者侵占經過寫成的電影劇本,一經發表就引發文學和電影界的雙重關注,堪稱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而這部帶有作者自傳色彩的影片,因其故事發生在青島,取景拍攝也全部都在青島,也映照出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歷史風貌和風俗人情,為青島留下珍貴歷史影像資料,在青島電影史上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中的這段青島芳華,四年前因為這處紅樓別院的開放而重回公眾視線。
山海關路21號的入口被設置成電影院售票窗口,窗口黑板上書有“今日上映《劫后桃花》”的影片公映信息;庭院中地面的各色蝴蝶燈引領人們進入小樓內小小的電影博物館。始于1935年,以青島八大關作為背景拍攝的影片呈現于展廳,單是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拍攝的影片就達幾十部之多,述說青島與電影的淵源;小樓內有一個房間是專屬于胡蝶的私密空間,用圖片講述了電影之外的女星人生。
人們仿佛又見胡蝶“飛”回這座棲息匯泉灣畔、沐浴海風85年的蝴蝶樓,劇組自此沿石階而下,橫穿馬路,面朝大海、倚柏聽濤的拍攝過往,恍若昨日。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61
公主樓:
童話入夢,身世藏謎
八大關里的公主樓,充滿著童話般的色彩。
公主樓位于居庸關路10號,是一座北歐田園別墅式建筑。一直以來,公主樓浪漫而神秘。到底是哪位幸運的公主,能在這風景絕佳的八大關里有一座童話般的美好庭院?又是誰,給了公主這讓人艷羨的禮物?對于公主樓身世之謎的探究,從未停止。民間傳說此樓為丹麥公主來青島時下榻的別墅,故稱此樓為“公主樓”,這也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個版本。

充滿著童話色彩的公主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雷)
遺憾的是,并沒有支撐這個結論的事實。
然而,美好的故事沒有戛然而止。青島決心修繕公主樓,得到了丹麥安徒生博物館的全力支持,博物館派出研究丹麥皇室歷史的托福高和艾思高兩位專家來到青島。這一次,丹麥的朋友們帶來了非常珍貴的資料:托福高把自己收集到的王子赴青的史料捐贈給了青島項目方,包括丹麥王室的一些圖片、家譜、書籍等。其中,出版于1931年的《王儲出訪東方日記》,記載了丹麥王子來青,填補了檔案的空白:1930年1月11日,丹麥王國弗萊德里克王子、克努茲王子、阿克瑟王子及其妻子瑪格麗特公主搭乘客貨船從意大利南部港口啟程,于同年3月29日抵達青島,他們多次游覽八大關沿海一帶,對這里印象深刻。雖然“公主樓”并非源于公主,但它所在的地方,卻讓王子和公主們流連。

公主樓院內的安徒生銅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雷)
在很多人眼里,公主樓,已經成為一個關于美好的童話夢境。人們一踏進院子,就仿佛一下子“穿越”到“童話王國”。環顧四周,幾座取材童話的雕塑栩栩如生。公主樓建筑為磚木結構,地上三層,還設有一層地下室。建筑墻基由不規整的方塊狀花崗巖石塊砌成,外墻為暗綠色磚墻,屋脊雙面陡坡尖聳,氣窗可遠眺海濱,樓層窗外由白色和綠色馬賽克嵌飾。在建筑的南側入口前,有方型的平臺,二層還有露天陽臺。走進公主樓,可見精致的壁櫥、質地考究的木扶梯和地板,房間雖小但配置卻非常齊備,整個建筑呈現出北歐田園別墅的風情。

公主樓院內的大提琴銅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雷)
其實,公主樓也曾因年久失修,與浪漫漸遠。2015年,公主樓的開放,讓人們有了真正體驗一把“童話世界”的機會。一樓的展廳里,候客廳、公主餐廳和配餐間依次設置,候客廳還可以作為公主的舞廳使用。餐桌上方的吊燈,源于丹麥皇家度假別墅、配餐間有丹麥皇家瓷器廠表現安徒生童話的紀念繪圖盤。二樓公主臥房南面朝向大海,西面是公主花園,起居室,也參照丹麥現存的王室舊官邸布置。再擺上一張復原的老式橋牌桌,用錦緞做成桌子的隔幔,繡著精致的丹麥王室家族徽章。爬上三樓,可以看看那些來自丹麥安徒生博物館的珍貴禮物,這里還有按照安徒生博物館還原的鞋作坊。
時光一逝永不回,公主樓卻讓我們永遠有一段夢。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