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7日訊 自2019年底,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財政涉企資金“綠色門檻”制度,確保財政資金投向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防止財政資金流向節能環保不達標、損害生態環境的企業和項目,讓感受“模糊”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自建立實施財政涉企資金“綠色門檻”制度以來,即墨區已撥付生態補償和節能減排獎勵資金1.02億元,同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財政政策手段的綜合效應,推動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
新學期一開學,剛剛領到免費作業本的即墨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孩子們,立馬感受到了變化。

今年,通過政府采購,即墨區投入近300萬元,為各義務教育段學校學生免費配備環保作業本。新型環保作業本以麥稈、玉米桿等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無熒光增白劑等有毒有害添加劑,對保護學生視力,以及身體健康有積極作用。秸稈為農業廢棄物,秸稈造紙,可減少森林砍伐,保護生態環境。
但是,環保作業本成本更高,報價也略高于競爭對手,如何增加中標概率?
當地財政部門為發揮財政資金支持綠色環保的導向作用,規定了在使用綜合評分法進行產品采購的評分標準中,給予提供綠色環保產品項目5分的幅度加分。
“這5分是什么概念呢?例如用單純的價格因素來說,在本項目當中,投標報價分值設定為占所有評審因素的40%,環保產品加的這5分,就比非環保產品投標報價提高了12.5%的價格優勢,增加了中標概率。”即墨區財政局政府采購科科長張信法說。

除了政府采購領域,即墨區財政還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優先支持符合綠色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要求的企業和項目。
“這1000萬元真是雪中送炭,解決了我們下一步生產經營的大問題。”青島海晏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發高說。
海晏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流體分離和水處理工藝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難題。如何更好地扶持這類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即墨區通過政府出資引導、讓渡一定收益的方式,與青島藍海基金工場合作率先設立全國首支創新創業可轉債基金,推動政策扶持資金和社會資金聯手共同扶持非上市高新技術企業。
基金試點總規模1億元,首期5000萬元,其中即墨財政出資2000萬元,剩余3000萬元由藍海股權交易中心通過市場化方式募集。基金完全以市場化運作模式,對區內種子期、天使期的領軍企業提供單戶最高500萬元的債權投資。海晏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由此得到了400萬元的可轉債基金支持,隨后,建設銀行又與其展開合作,在無抵押物的情況下,為其提供了600萬元的債權支持,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趙亞白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