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意外變故性格判若兩人
在一家私企工作的黃瑩說起自己76歲的老媽一臉的無奈。
黃瑩說,她的老媽以前性格開朗,退休后還報名了老年大學模特班。
兩年前,老人在家不小心滑倒造成股骨頭骨折,前后在床上躺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之后,黃瑩一輩子愛干凈的老媽,變得邋遢,經常是兩三天洗一次腳,不梳頭也不愛照鏡子,不愿和人說話也不愛出門,脾氣也變得暴躁易怒。
黃瑩的遭遇讓26歲的銀行職員張敏感觸頗深。
張敏告訴記者,她的爺爺退休前是一名教師,爺爺和奶奶的感情非常好。
2018年,奶奶因病去世,風趣幽默的爺爺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整日悶悶不樂。
“當時我們覺得爺爺是因為奶奶去世太傷心,等以后慢慢走出來就好了,所以沒放在心上。
爺爺原本喜歡下棋,還和奶奶一起去廣場健身。但自從奶奶走后,他不愿出門了。 ”
張敏說,原本她跟爺爺的關系很親密,爺爺很疼愛她這個大孫女,現在爺爺跟她的關系“疏遠”了,爺爺完全像變了一個人。
看到爺爺困在抑郁情緒中,自己也覺得難過心疼。
后來,一家人決定帶老人去醫院,結果爺爺被確診為老年抑郁癥。
02.
建議子女幫老人建“朋友圈”
老年人性格發生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孤獨感增加,會直接導致老人的社交能力退化,喪偶的老人這種心境更為突出。
比如上述的兩位老人,就屬于這種突遭變故導致的性格變化。
青島優撫醫院心理干預科科長馬海蘭認為,這個時候,想要幫老人們走出憂郁和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子女們幫助老人建立和擴大朋友圈,鼓勵老人多參與社會活動,尋找愛好。
在馬海蘭看來,中國人普遍不擅長表達情感,尤其是在和家人的親情方面。
在看到父母情緒、性格、飲食、行為出現異常時,子女要多加留意,更要勇敢地表達自己對父母的關愛。
“常回家看看,多視頻通話,說些好聽的話,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因為親人之間更需要表達感情”,馬海蘭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