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今天太生氣了,氣得都吃不下飯去!
生氣明明是人的情緒起伏,為什么會影響到人的食欲呢?
其實,情緒與身體是息息相關的,情緒的起伏往往會通過身體反映出來。
01.
情緒在身體里產生,也在身體里累積
身體和情緒就像大樹的樹干和樹枝,是一體的。
身體是樹干,情緒是樹枝,樹干影響樹枝生長,樹枝決定樹干健康。
身體和情緒誰也離不開誰。 情緒在身體里產生,被身體第一個感受到,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疼痛等身體反應。
有人經常有這些身體反應,以為身體出現了問題,一遍遍跑醫院做各種檢查,結果身體沒有問題。
很多時候,身體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有情緒。情緒在身體里產生,也在身體里累積。
不被覺察和理解情緒張力,會一直留在身體里,不會消除和散去。
情緒長時間堆積在身體里,會引起身體問題、身體癥狀,甚至身體疾病。
頭腦和意識有選擇性地進行記憶,而身體和潛意識卻將真實的、屬于自己的保留下來。
身體記住的,是脆弱的,柔軟的,私密的,真實的,最需要被我們好好呵護、認真對待的。
真正愛自己的表現,也許就是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的情緒,珍惜地對待自己的身體。
02.
情緒是如何“裝”進胃里的?
我們都知道胃里有食物,胃里有情緒的說法卻不常聽到。
胃里裝的,有形的是食物,無形的是情緒。胃是人體負責接收、消化、吸收食物的器官。
胃接收外來的東西,只要我們塞進嘴巴里的東西,如果沒有被吐出來,就會進入胃里。
進入胃里的食物,如果反胃,嘔吐出來,表明拒絕、排斥的態度。
如果不嘔吐,胃就會接收一切需要消化的東西,包括物質世界的食物,心理世界的感受和情緒。
胃有接收的特質。接收,需要有接收的意愿,有開放、順從的態度。
胃具有與女性角色相似的特質:水一樣的感覺,包容、接收、順從的接納進到胃里一切,包括食物和情緒。
胃還具有與男性角色相似的功能:制造和分泌胃酸。胃酸腐蝕、灼傷、分解的特性是具有攻擊性的。
如果無法有意識地化解憤怒,或是將憤怒徹底轉化成攻擊性行為,就會“吞下怒氣”。
攻擊性和怒氣會以胃酸的形式留在身體里,讓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胃的實際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象征性功能是處理、化解情緒。
胃部出現問題,除了生理原因外,更多是因為沒辦法好好處理情緒引起的。
1、胃會通過打嗝,釋放壓抑的情緒
我小時候的鄰居,是一位戴著眼鏡、40歲左右的中學男老師。
他每次跟老婆吵完架,就會打嗝,一個接一個,聲音很響,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他老婆非常強勢,很會罵人,語速很快,中間幾乎沒有停頓。
他老婆罵他,他根本插不上嘴,有時把臉都憋紅了,還是說不出話來。
經常打嗝的人,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有太多壓抑的情緒無法得到釋放,需要通過打嗝來幫助你呢?
2、胃通過生病,表達無法消化的情緒
我的一位叔叔有著多年的胃病,經常被胃酸、胃痛折磨。
他和嬸嬸的關系也不好,但跟上面那對夫妻不一樣的是,他們之間不僅沒有爭吵,還沒有溝通,甚至很少聽到他們交談。
嬸嬸的脾氣特別怪,一點事不順心就會默默流淚,或者拿起剪刀剪衣服、被子。
叔叔不敢招惹嬸嬸,總是默不作聲,遠遠地看著、躲著、讓著。叔叔心里很憋屈,也很苦。
他平時很沉默,什么話也不說,跟親戚們也不交流,大家問他過得怎么樣,他都是點頭搪塞過去。
但一到逢年過節,家里的男人們喝酒,叔叔就會搶酒喝,讓自己喝醉。
喝醉之后他就會嘔吐,吐在床上、被子上,一邊吐一邊罵嬸嬸沒有,不能生小孩。
他們平時的相處模式,讓激發的強烈情緒就像一整塊肉,沒有經過咀嚼,就直接吞下去,堵在胃里,無法消化,造成胃脹氣,對胃造成傷害。
胃部經常脹氣、有胃病的人,除了胃本身的問題外,還可以從自己如何處理情緒入手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吞下了太多無法消化的情緒。
03.
什么樣的人格特質容易形成胃病
有胃病的人,不能吃硬的東西,流質、煮爛的食物最適合他們。
這些食物的特點象征著攻擊性得到處理。
他們懼怕沖突,不愿意與人發生沖突,渴望沒有沖突、其樂融融的童年時光。
胃不能承受壓迫感,不能受到任何刺激,如過冷過熱、辛辣、煙酒等,象征他們不能接受新觀念,不能接受挑戰,自體脆弱、固化。
有胃潰瘍的人,是把不能向外表達的攻擊性轉向自身,用消耗身體的方式表達攻擊。
胃潰瘍是消化胃壁本身的結果,就是要把自己消化掉,有活剝自己皮的感覺。
這聽上去很恐怖是不是? 當我們借由身體的疼痛、不適,覺察到我們的情緒,也就能進一步釋然。
雖然情緒看不到、抓不著,卻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圍繞。
不流動的情緒,困在身體里,生命逐漸干涸;流動的情緒,向外散發,綻放著你的生命。
04.
讓身體與不同的情緒建立連接
患有胃病的原因除了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我們處理情緒、表達情緒的方式。
有時候,身體產生疾病,卻無法覺察到,等到嚴重病變才有感覺,其本質的原因是我們與身體的連接處于一個失聯的狀態。
讓身體與情緒建立連接,可以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的身體、覺察我們的人際互動模式,以便更好地生活。
以下是幫助我們建立連接的小技巧,或許對你有幫助。
選擇一處安靜的地方,確保一段時間不被人打擾。
先讓身體隨意動一動,伸展身體,讓身體“變大”、張開。
感覺到身體放松下來之后,你可以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讓身體與不同的情緒建立連接。
比如,關注自己此刻的心理感覺,感受自己現在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如果開心就播放開心的音樂,如果不開心就播放不開心的音樂。
讓音樂帶著你進入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情緒體驗中。
體驗情緒時需要要加上身體動作,身體怎樣動都可以,邀請身體參與到你此刻的情緒體驗里,慢慢地把主動權、控制權交給身體,讓身體帶著我們進一步感受此刻的情緒。
如果你和你的身體在開心的情緒體驗里,就充分體驗開心,讓整個身體浸在開心里,讓開心的身體開心地舞動。
如果你和你的身體在不開心的情緒體驗里,就充分體驗不開心,讓身體充分感受和表達不開心。
當你想停下來時,回到呼吸上,緩慢地停止身體動作。
經過幾次這樣的梳理和發泄,你的情緒就會回到正常的狀況中。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