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戀愛中的女友總是喜歡“作”
曾經采訪過一個叫蕾蕾的女孩,她哭著對我說,男友在跟她鬧分手,可她不想分,因為她很愛男友。
我問蕾蕾:你那么愛男友,他為什么還要跟你分手?
蕾蕾說,男友嫌她太“作”了。
我讓她說說“作”的具體細節,她說比如:
為了試探男友對自己是不是真心,她曾經讓閨蜜去勾引他,結果男友不但沒有上鉤,還差點把閨蜜當成是三陪女送進派出所;
為了讓同事羨慕她找了個疼她的男友,單位集體去團建時,她故意著涼感冒,然后讓男友來接她,為此她發起高燒,差點燒成了肺炎;
最過分的一次,她和男友吵架了,她給男友發了一條疑信遺書的短信,便假裝離家出走、跳海輕生,結果把男友嚇得都動用了海上搜救隊……
聽著蕾蕾細數著自己的各種“作”,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蕾蕾太愛這個男友了,她總是怕失去他,所以一次次地試探他,甚至提醒他:不要愛別人,只能愛自己。
蕾蕾說,雖然自己的條件也不差,但比起男友,她還是有種矮了半截的感覺。
原來,男友長得很帥氣,家境也不錯,而且還是名校的研究生畢業,而自己卻只是個大專生。
看到男友周圍有那么多漂亮的女孩,蕾蕾整天提心吊膽,不是電話查崗,就是暗中盯稍,生怕哪一天男友會變心。
偶爾男友對她的態度發生了點小變化,她立刻就會產生危機感。
02.
“作”是因為你不懂自己為什么生氣
在生活中,像蕾蕾這樣的女孩大有人在。在戀愛時,你有過“作”的行為嗎?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戀愛中“作”的人,不僅有女生,也會有男生。
比如有事沒事給伴侶制造麻煩和不愉快,特別是時不時就吵架、鬧分手,不顧及伴侶的感受……
當然“作”也并非全然不可,適當的“作”可以增加情趣,但過度的“作”只會讓伴侶很痛苦,甚至會讓感情破裂。
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作”呢?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內心是缺乏安全感,通過“作”來希望獲得對方更多注意和關愛。
但在我看來,在戀愛中不斷“作”的人更多的是因為不懂自己為什么生氣。
所以才會把一切問題都歸咎于伴侶,希望伴侶能夠安撫自己。
說一個人在戀愛中,“作”是不足以真正去描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我們還要看當時具體發生了什么事情。
其實一個人在戀愛當中很“作”的時候,是在表達自己的生氣。
很多人一開始的情緒并不是生氣,生氣只是結果,“作”是這個結果的外顯表現,“作”著“作”著,他們更不明白自己剛開始為什么生氣。
其實在“作”之前,他們的內心經歷著失望和委屈,或者難過和傷心,或者焦慮和害怕。
但他們的行為模式,早已習慣壓抑這些情緒,最終只能以生氣的方式朝自己深愛的伴侶發泄,導致伴侶也很受傷。
03.
有沒有覺得,在戀愛中很“作”的人,經常像小孩子一樣任性,動不動就生氣哭鬧。
這其實,也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
每個人天生會有一些原始的基本情緒,比如喜怒哀恐。隨著個體不斷成長,后天習得了更復雜的復合情緒和感受。
而小孩子只會用生氣哭鬧來表達自己別的感受。
如果家長沒有足夠能力去幫助孩子理解更深層的情緒,反而用暴力、冷漠、嘲諷等方式地回應的話,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越來越受挫,不斷地負性強化孩子用生氣來表達傷心和失望等等。
這最終導致孩子在長大之后,對于類似失望的事件只會用生氣哭鬧來表達,在戀愛當中就會讓人覺得“作”了。
04.
如何才能更懂自己的生氣,停止“作”?
當我和蕾蕾聊著她的種種“作”的時候,我反問了一句:如果你一開始能直接表達自己的失望和害怕,或者焦慮和委屈,而不是生氣。你覺得那又會是怎么樣的結局呢?
她都沉默了,嘆口氣說道:那對方就不會覺得我是在“作”了,對方會主動地來安撫我,或者給我別的我也能接受的滿足。
是的,直接表達自己的脆弱難受等復雜情緒,就是停止“作”的最直接方式,但這又卻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可以這樣慢慢練習:
a. 學會停止自動化模式
我們在戀愛當中遇事變得很“作”的時候,內心一定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但長年累月習慣讓“作”變成本能反應,也就忽略了內心在發生的一切。
所以要讓這“作”的自動化模式剎住車,在我們感受到自己很想“作”的時候,讓自己忍住不發作,或者暫時離開當時的情景。
這個過程可以邀請伴侶一起參與,可以和伴侶解釋,你想改變自己的“作”,但現在你需要時間去消化內心發生的一切。
或者你也可以嘗試讓伴侶抱抱你,告訴對方,你現在想改變很“作”的自己,但你也需要對方能以某些方式來支持一下你。
b. 理解和保持自己生氣背后的復雜情緒
然后是最關鍵的一步,停下來觀察自己的情緒。
學會理解和消化自己在那些事件當中的真實感受,去識別和歸類更復雜的情感,而不再是只會用生氣來標識所有的情感體驗。一旦能識別真實的感受,便能夠接納和抱持自己。
c.嘗試做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然后,我們就要努力把這些內心感受向伴侶心平氣和地表達,改變以往的方式,并嘗試讓伴侶聽了之后給到自己反饋。
表達的時候,要注意少用“你”開頭的句式,而多用“我”開頭的句式,這樣就不會顯得像指責或者質問,比如:
“我剛剛感受到被忽略和一點失落”取代“你剛剛那樣,讓我很生氣”
“我希望你以后加班的時候也和我提前說一下,這樣我會感覺好受一些”取代“你為什么不能提前告訴我你要加班?”
d. 求助心理咨詢
如果這一切對于你而言實在太難的話,有必要求助專業心理咨詢師,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去學會理解和抱持自己的感受。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很多人的“作”來自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回應和接納,從而形成的自動化習慣。所以想要真正地去改變,最好能夠追本溯源,與過去和解,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作者|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