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9日訊 秋季開學已一月有余,小學一年級新生逐漸進入學科學習的“正軌”。不少一年級老師告訴觀海新聞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一年級新生在學科學習上“搶跑”的現象少了很多,“零起點”教學的好處更加凸顯。
今年,教育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先后出臺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相關意見和方案,將這項工作全面深入推開。許多幼兒園和小學在前期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幼小銜接的科學性、系統性,同時加大了對家長的宣傳引導力度,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成為“科學銜接”和“零起點教學”的支持者。而實踐證明,“不搶跑”,孩子可以學得更好。
半數新生“零起點”
“課堂上秩序井然,一雙雙小眼睛緊跟著老師,一對對小耳朵認真傾聽,在一名同學大聲而自信地回答問題后,同學們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市南區某小學教務主任對學校一年級課堂教學場景的描述。她告訴記者,相比于往年,今年在學科學習上“搶跑”的孩子少了,“零起點”的孩子多了,再加上學校幼小銜接課程中對孩子傾聽、表達、互動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更加專注了。
“通過摸排和一個多月的課堂觀察,我們發現今年有半數一年級新生可以界定為‘小學知識零基礎’,比往年的比例要高?!蹦z州市教育和體育局教學研究科幼教教研員劉英華說,這與他們面向家長開展的幼小銜接問卷調查結果相一致,調查顯示,有半數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這個比例較往年有所降低;另有半數家長認為幼小銜接的重點是讓孩子做好各項素養的準備,這個比例比往年提高了。
市北區某幼兒園園長告訴記者,由于幼兒園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不提前教授小學知識,所以往年有不少孩子在大班的后幾個月就不來幼兒園了,而是在外面上幼小銜接班,今年這種現象變少了。她說,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家長對在外報班這件事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幼兒園與小學攜手,在科學幼小銜接方面做了更多面向家長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長對于“搶跑”的焦慮。
“搶跑”面臨的可能是“彎路”“坑路”
“我們孩子當年上了倆月幼小銜接班,家長可省心了,孩子上一年級之后語文聽寫全對,算術也是又快又準確。”李先生作為“過來人”,給朋友講報班的“好處”,語氣中帶著一絲自得。殊不知,家長這種“省心”的做法容易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不少“后遺癥”,家長以為的“捷徑”也可能是“彎路”甚至“坑路”。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王芳表示,表面上看,孩子提前學習小學內容能獲得所謂的讀、寫、算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靠機械記憶獲得而不是基于理解獲得的,所以效果并不長久。同時,孩子犧牲了原本應該游戲的時間,在成人的強迫下學習,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而“興趣和積極性”才是推動孩子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市南區小學數學教研員梁青痛心地說,有些孩子一、二年級數學很好,到了三年級就出現“分界線”現象,到了六年級更是明顯落后,甚至對數學學習喪失了興趣和信心,究其根本,就是他們在低年級時沒有真正理解算理和數學本質的東西,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是受“搶跑”所害。她說,不少孩子通過“搶跑”,很早就會做兩位數加減法了,但這種“會做”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學之后他們自以為“會了”,于是不再認真聽講,導致概念和算理模糊的問題一直伴隨他們后續的學習,等到中高年級碰到稍微復雜的數學問題,就理不清了,越學越吃力。
所謂“差距”一個學期足以補上
劉英華表示,“拆樓重建”不如“平地起樓”,幼兒園老師通過跟蹤觀察從本園入學的一年級孩子發現,一些在學科上“搶跑”的孩子對學過的內容不再感興趣,上課玩了一節課的文具,而且學錯的東西糾正起來非常難;而一些“零基礎”的孩子則保持了學習興趣,在傾聽、專注、持久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市南區生涯規劃教研員于泳認為,選擇“搶跑”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到了競爭的“賽道”上,而不是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下的孩子,對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容易出現理解偏差,甚至“誤導”他們一生的學習。而“零起點”的孩子雖然剛開始可能“落后”,但實際上他們有更多機會在試錯、改正、進步的過程中體驗完整的學習過程,獲得真正的學習能力并終身受益。
還有不少老師表示,一年級的學科知識很簡單,單純從知識學習的層面來講,“零基礎”孩子與“搶跑”孩子之間的“差距”很小,快的話一兩個月就能補上,慢的話一個學期也足以補上了。
園校攜手為孩子搭建“引橋”
“科學銜接”是今年以來教育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出臺的幼小銜接相關文件中強調的重點,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幼兒園實施以入學準備期為核心的一日活動改革,小學實施以入學適應期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家長普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社會培訓機構規范辦學行為等。記者了解到,許多幼兒園和小學在前期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幼小銜接的科學性、系統性,同時通過家長課堂、家校面對面等途徑,讓越來越多的家長了解并支持“科學銜接”和“零起點教學”。
“小小向日葵”“我是一條安靜的魚”“一顆雞蛋的旅行”……青島太平路小學在一年級新生入學之后的前兩周開設“悅動·入學課程”,以靜態訓練與動態游戲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式學習”方式,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同時在其中滲透專注力訓練、全科知識學習、自我認知的提高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了解學校、喜歡學校、喜歡上學。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知識學習速度并沒有因為這兩周的入學課程而落下,相反,學生儲備的能力、激發的興趣、潛移默化中習得的知識等,都成為學生的發展助力。
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和嶗山區第二實驗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中特別注重讓學校與幼兒園形成合力。小學老師積極走入周邊的三所幼兒園,了解幼兒園在孩子們習慣養成、學習教育、自理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做法,觀摩大班幼兒的學習活動、區角活動,然后基于此開發并實施引橋課程,其中包括身心適應篇、生活適應篇、學習適應篇、社會適應篇。嶗山區第二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則走進小學,與小學老師共同開展教研活動,了解一年級孩子存在哪些問題,進而改進幼兒教育。幼兒園針對孩子容易出現的專注力不足、理解表達能力欠缺、握筆書寫姿勢不規范等問題,特別開設“試點班”,在不同班級開展針對性培養,邊做邊研究,共享好經驗。
膠州將每年的九月份和六月份分別設定為幼兒園教師入學追蹤月、小學教師入園參觀月,鼓勵同一轄區的幼兒園與小學形成結對銜接共同體。同時每年組織大班家長走進小學一年級課堂,了解已經入學幼兒的適應情況和小學目前的教育方式,幫助家長在親身體驗中打消“搶跑”顧慮,轉變家長家庭教育行為,還孩子童年本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