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老公約了朋友,我們兩個家庭一起聚餐。
席間,我們聊起了8年前同去一個景點旅游的經歷。我們都說那個景點太坑了,要風景沒風景,要文化沒文化。
只有朋友14歲的兒子豆豆說:“我覺得那次很開心,媽媽還在那里給我買了個小木人兒呢。”
當時,景區里有一條小商業街,6歲的豆豆一眼就相中了一個做工粗糙、黑不溜秋的玩具小木人兒,于是央求著爸媽給他買。
雖然小木人兒只有20塊錢,但朋友兩口子卻不想給豆豆買,理由是不值。豆豆開始哭鬧,朋友訓斥他說:“這種東西又貴又不好玩,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老公要給豆豆買,朋友攔著說:“不能慣他亂要東西的壞毛病!”說完,又轉頭對豆豆說:“你再這樣,就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
豆豆瞬時滿臉委屈,雙眼噙滿了淚水,怯怯地低下了頭。
后來在我的勸說下,豆豆媽媽終于買下了那個小木人兒。拿到玩具后,豆豆破涕為笑,一路上都特別開心。
“在景區購物”可能確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點:“購買”孩子的心愿,成全和豐富孩子的內心體驗,卻是有深刻意義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多年以后,我們對那次旅游的記憶都是沒意思,唯有豆豆覺得非常美好。
01.
閹割需求,等于閹割自我
在一個“被窮養的孩子后來都怎么樣了”的視頻里,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8歲時,女孩想買一瓶飲料,媽媽怒斥她不顧及家里條件,讓她回家喝水。爸爸在旁邊打圓場“就是幾塊錢的事”,媽媽回懟“幾塊錢也不行,我這是在教她懂事”。
17歲時,同學約女孩看電影,媽媽不同意,說沒這閑錢,讓她學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女孩從此幾乎不再結交朋友。
23歲,女孩即將參加工作,可是她十分自卑,就連爸爸送她的新衣裳也不敢接受,“退了吧,這身衣服太貴,我配不上”。
需求是自我的延伸,而對于自我正在聚合的孩子來說,需求被如何對待,將影響人格的定型。
尤其是父母以經濟相關的原因直接拒絕孩子的需求時,孩子可能會接收到以下幾個信號:
① 我不值得
孩子在欲望形成的當下,即向某個事物投注了力比多,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渴望,這個事物在他心里是等同于美好的存在。
父母以經濟情況為由,打壓孩子的欲望,他會被迫放棄美好,而這其中恰好有一個等價物的存在——金錢。
當父母不愿花錢,而又沒能很好地保護孩子的價值感時,孩子很容易自動歸因于自己“不值錢”,配不上這份美好。
若這份“美好”只是一瓶飲料,一個小玩具,本身價值并不高,孩子便越發感覺自己“廉價”。
② 我是累贅
反復強調家庭條件不好而無法滿足孩子需求,就好像在表達,一個小小的需求都會輕易擊垮父母和家庭。
這時父母在孩子眼里是脆弱的,他開始壓抑所有的需求,變得乖巧而懂事,但同時也對自己的存在充滿了質疑,活在罪疚和焦慮之中,視欲望為洪水猛獸。

③ 我很差勁
其他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滿足,而自己卻屢遭拒絕時,孩子將在比較之中,經歷雙重壓力:我不如別人和爸媽不愛我。
這些壓力的結果是,自我意象變得十分糟糕,他會覺得自己是人群之中最差勁的那一個,無論變得多優秀、取得多大成就,都很難改變這種自我認知。
以上這些,便聚合成了一個匱乏且自卑的“窮養”孩子的模樣,強烈的不配得感將被深刻地植入人格之中。
02.
被捆綁的父母
這也許并非父母所愿,大部分人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只是受到了無意識的驅使,而在無意識里,他們同樣是匱乏的。
老公的那位朋友就是一個長大了的“窮養小孩”:
他出生在農村,還有兩個弟弟,父母都是農民,生活比較拮據,他的童年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多余的需求幾乎從未被滿足過。
10歲那年,他和父母第一次出遠門,他特別想吃火車上賣的面包,平時從不給家里惹麻煩的他,那天特別執著,當場哭鬧了起來。
母親勸說無果,直接甩了他一耳光,厲聲道:“你再無理取鬧,我們不要你了!”
說完拉著父親頭也不回地走開了,消失在擠擠攘攘的車廂里。
朋友嚇壞了,被拋棄的恐懼瞬間代替了所有的欲望,他說從那之后,他再也沒有過任何好奇和渴望。
“‘這種東西又貴又難吃,你怎么這么不懂事’,這句話是我媽當時罵我的,沒想到它一直盤踞在我的腦海里,又毫無覺知地傾倒給兒子。”朋友苦笑了一聲。
對朋友而言,欲望意味著被拋棄、被責罵,有欲望就會有痛苦,他緩解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對父母保持認同。
認同父母的觀念,認同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認同自己的需求不合理,而這個過程,就是對外在父母的“內化”。
內在父母此后將代替外在父母打壓自己的需求,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以至于朋友成年之后,哪怕早已成為收入不菲的白領,可依然對欲望和需求充滿了恐懼,極盡節儉,看到了喜歡的東西也舍不得買。
并且,他還將這份恐懼,投射給了兒子。
這就是匱乏的代際傳遞。
這類父母是不自由的,只要面對需求,內心就會不自覺陷入“吝嗇父母“與“委屈小孩”的戲碼,被恐懼和無助所充斥,而無力看見真實的自己和孩子。
可真實情況是,那個“委屈小孩”早已長大成人,擁有獨立且豐厚的收入,也有了適度滿足自己和孩子需求的能力,欲望不再可怕,他也不必再繼續壓抑和委屈了。
03.
更合適的方式
很多家長可能一直都有個困惑:滿足孩子的需求,少了怕虧待,多了怕溺愛,究竟度在哪兒?
壓抑欲望就是壓抑生命力,所以合適的建議是:能力范圍內的合理需求和愿望,大大方方地滿足和成全。
這里有兩個點,一個是合理需求,一個是能力范圍內。
先來說合理需求。所謂“合理”,它的判斷基準應該在孩子而不在父母,也就是說,凡是能夠豐富體驗,發展心智和人格的需求,都算“合理”。
比如火車上的一個面包,景區的一個小玩具,父母的判斷可能基于物質價值本身,價格偏貴所以不合理,但對于孩子而言,在風景如畫、興致盎然的當下,從對其他孩子的艷羨,到自己親口品嘗特色的美食,親自玩耍特色玩具,這種體驗是獨特且有意義的。
這就是一個合理的需求。
“能力范圍內”則在于父母對于自身情況的把握,此時應當保持覺察,避免讓自己的匱乏感扭曲現實,結果明明可以滿足,卻不愿滿足。
有些人可能會擔憂:人的欲望是個無底洞,一味地滿足而不加節制,不會讓孩子越來越貪婪嗎?
欲望本身是中性的、可被滿足的,只有欲求不滿的黑洞,才會將健康的欲望變成貪婪無度的渴求。
認為孩子有“貪欲”,可能正是家長將強烈的的匱乏感投射出去的表現。
而對于超出能力范圍的需求,更多要求父母修通自戀,能夠坦然地與孩子討論自己的局限,保護好他的自我價值感。
在上文提到的那個短片里,女孩的父親最后說了一段話:“別受你媽影響,你很優秀,是我們能力不夠,沒能給你想要的生活,穿上這件新衣裳,去好好爭取自己的新生活,加油吧孩子。”
一來將無力感和挫敗感收回自身,二來肯定了女兒的價值與潛能,這是需要智慧和氣魄的。這些話雖然遲了一些,但也為女孩注入了極大的信心和力量,成為她蛻變的基礎。
最后,就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欲望的滿足常常與金錢密不可分,而金錢要靠勞動換取。
可以設計或陪同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項目,幫助他在勞動中體驗賺錢的辛苦與樂趣,既能增進對父母的理解,又能讓孩子體驗自我滿足的滋味,為將來獨立實現和享受欲望賦能。
如果說讓孩子“懂事”,或許這才是他們最應該懂得的事情,而并非懂得如何去配合父母,自我閹割需求。
物質窮養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窮養。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欲望、有動力、野心勃勃且內心富足的人,是父母可以贈予的最佳禮物之一。
而被“精神窮養”長大的父母們,也可以借此機會,重新養育一遍自己,好好滋養內在的“委屈小孩”,讓生命更加舒展和充盈。(作者|阿慧 MISS薔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這樣的行為,你會怎么辦?歡迎下載觀海新聞客戶端,并在傾訴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