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15日2版
他給女兒取名叫“小康”
萊西農民趙泮東從昔日貧困戶到如今致富帶頭人
“除了辦養豬場、種桃樹、養鴿子外,今年我還種了10畝小麥、10畝玉米、5畝花生。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近日,在萊西院上鎮仇家莊村東頭,昔日貧困戶趙泮東剛剛收獲完桃子,又轉身忙著規劃今后的糧食生產。從昔日的光棍漢,到如今神采奕奕的致富帶頭人,趙泮東身上展現的不僅是一個普通農民脫貧致富的歷程,也是一種精神“蛻變”。
據仇家莊村村民介紹,之前趙泮東家院子里長滿高高的荒草,屋內臟亂不堪,老趙本人的頭發,也因為常年不梳理像枯草一樣亂……
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目標,像趙泮東這樣的貧困戶該怎么幫扶?“要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把扶貧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把發展短平快項目和培育特色產業結合起來,變‘輸血’為‘造血’,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萊西市扶貧部門把找準“貧根”、對癥“下藥”、激發內生動力作為幫扶趙泮東脫貧的努力方向。
打那時起,扶貧干部經常上門。一次次深入的接觸中,大家的心越走越近。如何讓趙泮東盡快脫貧?村黨支部書記給他介紹了一個養豬場工作。每天,趙泮東把一頭頭大豬從豬圈里抓出來,用小車推到運豬車上。由于他肯吃苦賣力氣,干活越來越熟練,工資也從一天100元漲到了200元。
有了一定收入后,加上扶貧干部總是給他持續鼓勁,趙泮東的心是真的熱起來了!
他有了發展產業的長遠打算。不過,眼前還是一大堆困難,沒門路、沒技術等,讓他又犯了愁。
為解決趙泮東發展產業“無門路”的問題,駐村“第一書記”幫他申請了小額扶貧貸款,發展了8畝桃樹,還幫他打了井、拉了電,讓他灌溉不犯愁。為解決他“不會干”的問題,鎮里推薦趙泮東參加了桃樹栽培技術培訓班,技術員到地里手把手地教,第二年他就喜獲豐收。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趙泮東整個人的精氣神都有了轉變,他變得愿意說話了,對人熱情了,做事也踏實、認真了,還經常熱心幫助左鄰右舍。
告別以前頹廢的生活,趙泮東的家中也變得干凈整潔。走進趙泮東家中,地面鋪著干凈的墊子,來客進門后會自覺地脫鞋。再看他本人——干凈利落,臉上堆著笑,像換了一個人。
趙泮東告訴記者,他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小康”,希望所有貧困戶都能致富奔小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程 強)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