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我們都沒想過,在飯店大聲高呼、奶茶店門口唱歌、地鐵上表演行為藝術等一系列夸張、有點社會性死亡的視頻會火爆網絡。
以前的人們可能大多會稱這種現象為“神經病”,現如今則改口為“社交牛X癥”,“社牛”秉承著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吸引了一批人跟風,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有人覺得自己恐懼社交,因此很羨慕這些“社牛”能不擔心他人的審視和評價。
但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誤區,“社牛”的一系列行為無法體現社交方面的優勢,更多的是靠出格行為獲取關注度。
有人認為“社牛”的反義詞就是社交恐懼,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那么社交恐懼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是真社恐還是冒牌的社恐呢?

01.
當代人為什么越來越“社恐”?
光明網報道稱,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有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認為自己“社恐”。
社交恐懼癥,臨床上是一種焦慮障礙,表現為對社交情境的強烈害怕或焦慮。
實際上,大部分人所說的“社恐”,其實是對社交的回避、抗拒,根本達不到社交恐懼癥的確診標準。
人們借用社恐來表達自己不想參與無意義的社交活動,或不擅長社交的心情,希望能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
而導致人們社恐的原因也有很多,個人特質影響、社交技巧缺乏、成長環境等因素也會讓人傾向于獨處。
倘若長期回避社交,就會進一步減弱了真實社交能力,加劇社恐的形成。

02.
社交恐懼癥是怎么回事?
在一種或多種社交場合幾乎總是感到強烈的恐懼或焦慮,害怕自己的表現會引起難堪,因而時常主動回避社交場合或忍受強烈痛苦。
上述的感受,倘若持續6個月及以上,就很有可能表明你已經患上了社交恐懼癥。
社會恐懼癥常見的癥狀是感到手足無措、不敢與人對視以及出現臉紅、出汗、口干等自主神經癥狀,對自身表現評價也非常低。
社交恐懼癥人群也不想如此焦慮,但是總是會被動地陷入焦慮而無法自控,他們與人接觸時會表現出無聲的距離感,難以維系友情。
有些社交恐懼的人,日常生活中看不出來,只有在一些表演、演講的時候會失去水準,出現大腦一片空白,無法做出反應的情況。
03.
如何緩解社交恐懼癥?
對于輕度的社交恐懼群體,嘗試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緩解對社交的抵觸,讓你感覺好一些。
1.嘗試接納自己
覺察自己的想法,一旦某些負面想法出現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和它對話:
“我又這樣想了,我知道自己在擔心,不過這沒關系,之前也出現過。”
你要知道,沒有人是表現完美的,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讓你更輕松一些。
2.避免假想
每個人時不時都會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
不用認為尷尬的狀況和冷場完全是你的責任,也不要因為交談中的負面因素而感到內疚。
總會有不合時宜的事情發生,只要與他人溝通總歸也會遇上冷場,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請繼續做你自己。

3.多提出問題
社交恐懼總是會讓我們擔心外界對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關注別人,如果擔心自我的表達,可以嘗試多提問,先從傾聽開始與別人交流。
所以,克服社交恐懼就要采取很多新的嘗試,同時盡可能停止舊的行為。
多接觸身邊的朋友,學會自我緩解社交壓力,保持足夠放松是避免社交恐懼癥的法寶,但并不是治療的最好途徑。
如果你或身邊的朋友有社交恐懼的困擾,請及時到醫院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你是“社牛”還是“社恐”?這種特質給你帶來過哪些方便和麻煩?歡迎下載觀海新聞客戶端,并在傾訴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