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為“青島制造”鑄魂
——第三屆“青島大工匠” “青島工匠”群像素描

■圖一:“青島大工匠”周強投入一線生產工作。
日前,青島市總工會經過逐級申報遴選,確定了20名第三屆“青島大工匠”和80名第三屆“青島工匠”。截至目前,我市“青島大工匠”已達40人,“青島工匠”達160人。此外,還有“大國工匠”2人、“齊魯大工匠”3人、“齊魯工匠”11人。

■圖二:“青島大工匠”薛剛在啤酒生產車間做技術攻關。
他們在業界都是“響當當”
梳理今年的名單發現,獲得命名的“青島大工匠”和“青島工匠”涉及各行業、各工種,都是業界“響當當”的人物。其中,既有傳統的技術工人,比如木工、電焊工、維修工、鉗工,也有來自信息技術、生物制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的一線產業工人。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青島賽維電子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漢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島歌爾聲學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培養的“能工巧匠”均榜上有名。
“青島大工匠”、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電氣主任周強是大型設備的“電器維修專家”。他研制的輪胎吊大車輪轂軸承拆卸專用工具讓作業人員由5人減至2人,作業時間由5小時縮短為2小時,大大降低了維修人員的勞動強度;實施的堆場輪胎吊轉場自動化及電力改造項目,每年減少柴油消耗85萬升,每年節約能源費用約300萬元;在橋吊上安裝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替代傳統的人工巡檢,實現了現場無人化、智能化管理。
作為老牌“青島制造”的代表,青島啤酒廠的生產一線頻繁涌現出各級勞模、工匠。9號線生產線線長薛剛在獲評第三屆“青島大工匠”前,已經獲得過青島市第十五屆職業技能大賽雙料冠軍、青島市首席技師、“青島工匠”等榮譽稱號。他從1988年參加工作以來,靠著深鉆精研,創造了“薛剛”韌性緩沖護瓶板等多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設備改造成果和先進操作法,完成17項重點設備改造和行業技術攻關,多項創新成果在行業和公司內部被廣泛運用,累計創造價值2000余萬元。 他將自己的“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團隊,通過“教學練比”現場技能切磋,促使員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青島大工匠”、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測管中心主任成益品是一位“走出去”的優秀工匠代表,他憑借自己的出色表現,在港珠澳大橋上詮釋著青島工匠的使命與擔當。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測量精細化程度和難度挑戰在工程測量領域前所未有,面對國內外技術空白,成益品帶領團隊克難攻堅,研發掌握了一套貫通精度穩定、操作可靠的測控方法,一舉實現了沉管隧道12毫米貫通的工程奇跡。完成港珠澳大橋的測量任務后,他又轉戰深中隧道,在這一世界最寬的鋼殼沉管隧道內,他在遠超國家技術指導參考距離、完全無規范可依的情況下,帶隊歷時9個月,創新研發出新型測距三角高程照準標燈,將照準誤差控制在5毫米之內,又一次填補技術空白,打破行業技術壁壘。

■圖三:“青島大工匠”成益品在工地上做測量。
優勢產業育出更多“高素質”
工匠與城市發展永遠是相互成就的,產業基因是培養杰出人才的前提。盤點全市的產業發展,高速列車、電子信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一批優勢產業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市又接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在今年的“青島工匠”名單中,閆輝亮是青島浦芮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磁光開關產品線組長,王輝是青島科凱電子研究所有限公司車間副主任,田永帥是青島漢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馬志偉是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工業工程師,他們代表了“青島制造”的新興力量,指向這座城市更遙遠的未來。
閆輝亮帶領團隊生產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嫦娥五號”“天和核心艙”,以及激光雷達、相控陣雷達等高科技領域,為航空、航天、雷達探測關鍵技術國產化貢獻了重要力量。他還帶隊參加了歐洲航天局全球技術比選,榮獲第一名。此外,他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已培訓了12名專業技術骨干。
王輝帶領團隊生產的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軍工領域,技術水平居國內領先。經他完成的自動焊接機調試項目,使焊接工序效率提升10倍;自制的工裝及檢測設備,節省經費投入150萬元。2020年率領團隊完成混合集成電路產量7.9萬塊,實現年收入8400萬元,年利潤達2536萬元。
“勞動創造幸福,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鼓舞著全市職工風雨無阻、勇敢前進。我們現在的工匠評選維度更廣,涉及的產業領域更全面。這是一種鼓舞,也是鞭策。我們相信,在打造‘工匠之城’的推動下,青島將源源不斷涌現出更多職業技能突出、創新能力強的產業人才典范,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迸發,讓‘青島制造’品牌更加熠熠生輝?!笔锌偣嚓P負責人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 萍)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