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青島經濟運行,外貿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窗口”。
作為一座開放成就的城市,外貿在青島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2020年,青島外貿依存度達到50.5%。外貿穩,青島經濟才能穩。
“2020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日前出爐,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下,各城市外貿表現迥異。
中國外貿百強城市評選由海關總署完成,評選數據直接來源于海關統計數據,并綜合國民經濟數據排定,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外貿百強城市評選標準包括外貿水平競爭力、結構競爭力、效益競爭力、發展競爭力和潛力競爭力5項共25個指標。

該榜單由中國海關總署主管的《中國海關》雜志發布,已連續第十二年發布,2020年全國共有297座城市納入外貿競爭力分析。
這是對中國各城市外貿發展狀況的一次權威“檢閱”和精準“畫像”。
前十名分別為深圳、上海、蘇州、廣州、珠海、東莞、廈門、寧波、天津、北京。青島排名全國11位,居全省首位,北方城市第三位,表現出了應有水準。
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全球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背景下,2020年全球經濟產出下降4.3%,比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全球經濟產出1.7%的降幅更大。WTO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貨物出口貿易額以美元計同比下降7.5%。
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中國外貿逆勢而上——2020年經濟呈現V型復蘇,外貿進出口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今年以來,中國外貿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韌性較足。據海關統計,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3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2.7%。
與全國大盤相比,青島外貿的表現更加搶眼: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6225.9億元人民幣,幾乎與2020年全年相當(640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6.6%,增速比全國快了13.9個百分點;占同期山東省進出口總值的29.4%。
外貿的良好表現,讓我們對青島經濟的整體表現充滿信心和期待。
1、逆境之下的你追我趕

我國外貿快速回穩、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離不開每一座城市的努力。
2020年,納入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分析的297座城市中,進出口實現正增長的城市達188座。其中,上海依舊保持了在百強城市中進出口規模最大的紀錄,由2019年的3.41萬億元提高至2020年的3.49萬億元。
分析2020年我國城市外貿競爭力百強榜單,主要地區城市外貿競爭力分布特征明顯。
東部地區擁有眾多優良港口,對外貿易區位優勢突出,在引領全國經濟參與更高層次國際合作和競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部地區在城市外貿競爭力百強榜單上長期占據半壁江山,2020年版圖進一步擴容,上榜城市數量較2019年增加2座,達到52座。在上榜數量穩中有升的同時,板塊內部城市間呈現你追我趕的競逐之勢。
依托雄厚的工業底蘊、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環渤海地區外貿發展再譜新篇。2020年城市外貿競爭力百強榜單上,該地區上榜城市由上年的16座增加至19座,數量與長三角持平,為城市外貿競爭力評價以來上榜城市數量最多的一年,上榜率高達65.5%。其中,天津和北京排位分別提升2個和4個位次,躋身前10強,分列第9位、第10位。

山東半島充分發揮臨近日韓、京津冀和長三角重點聯動區、海洋經濟產業集群的優勢,上榜城市增加2座達12座。沿海的山東青島、威海、東營和煙臺連續多年穩定在榜單前半程,分別位列第11位、第25位、第29位和第32位。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交通網絡發達、產業基礎較好。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以及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近年來,中部地區逐漸成為城市外貿競爭力百強榜單的骨干力量。2019年,中部地區入圍百強榜單的城市數量創下27座的新高,但大量城市位于榜單后半段。2020年,中部地區上榜城市大幅縮減5座至22座,基本收縮至2017年以前的水平。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持續推進,西部地區沿江沿邊的優勢更加凸顯,逐漸成為我國與歐洲、中亞、西亞、南亞經濟貿易和文化往來的重要樞紐,全方位開放進程提速,加上東部產業西移更加速了其外貿規模擴張的步伐,自2017年以來,西部地區進出口增速持續高于整體。在2020年城市外貿競爭力百強榜單上,上榜城市數量由上年的14座大幅提升至18座。
2、青島外貿的“成績單”

隨著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規模論英雄的時代已經終結,城市外貿發展進入量質并舉的新階段,以水平、結構、效益、發展、潛力五大指標描繪的城市外貿競爭力。來看看青島的表現。
結構競爭力最亮眼。作為老牌外貿大市,青島連續多年入圍,目前位列2020年中國城市外貿結構競爭力第2位,是僅有的分項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三座城市之一,也是維持榜單穩定的“中流砥柱”。
2020年,青島進出口結構持續優化,貿易伙伴更加多元。東盟、歐盟、美國仍為青島前三大貿易伙伴,進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27.2%、9.7%、14.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817.7億元,增長16.3%,高于全市整體增幅8.1個百分點;在傳統優勢商品出口如家用電器、機械設備等繼續保持增長的同時,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和體育用品等“宅經濟”產品出口也大幅增長;特別是跨境電商,2020年青島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54.2億元,增幅達688%。
水平、效益、潛力競爭力平穩。水平競爭力報告主要從企業平均實力、相對發展速度、進出口平衡度、經濟外向度等多維度多角度進行綜合評價,2020年青島排到了第20位,前3名為深圳、蘇州、上海。
效益競爭力測算的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加工貿易增值水平、凈出口對經濟帶動作用、出口收益能力以及貿易條件狀況,2020年青島位列第15位。
在潛力競爭力上,青島位列第12位。區位優勢、政策導向、產業集群、物流規模、內生經濟實力等是影響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的重要潛力要素,這些要素對青島厘清未來對外貿易進程中的優、劣勢變化,確定城市外貿發展的后期軌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用“確定性”有效對沖“不確定性”

“坎過去了,一切都在向好發展!”這是當下青島很大一部分外貿企業最直觀的感受。
今年以來,中國外貿表現亮眼,進出口、出口和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面對嚴峻復雜的全球經貿環境,變化中的機遇帶給了沿海開放的港口城市新的“窗口期”。于變局中謀新局,青島在外貿進出口方面正在接受新的責任與擔當。
關注這樣一組數據:
2020年全年,青島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407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225.9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的外貿進出口總量幾乎與去年全年進出口總量相當,這樣的增長性是不多見的,即便是在“順風順水”的年份里。
疫情“任性”,青島外貿“韌性”從何而來?
分析前三季度外貿數據發現:
高水平開放平臺發展勢頭強勁。綜合保稅區和自貿試驗區作為對外開放新高地,對外貿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前三季度,青島保稅物流進出口896.2億元,增長68.3%,新業態正在賦能青島外貿新發展。
民營企業成為推動青島外貿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前三季度,青島市民營企業進出口4142億元,增長40.4%,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67%,占比提升1.8個百分點,這一比例明顯高于全國48.2%的平均占比。民營企業自主性強、經營靈活,更容易抓住全球經濟回暖帶來的新契機,競爭力十足。
國家戰略疊加助力“朋友圈”不斷擴大。前三季度,青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873.6億元,增長47.5%;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2357.3億元,增長42.6%。其中,上合示范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共開行中歐班列403列,同比增長46%,目前上合示范區國際班列可通達18個“一帶一路”沿線和上合組織國家46個城市,可以說中歐班列已經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隨著國內經濟恢復發展,全球貿易逐漸回暖,以及青島市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等政策效果的日漸顯現,影響青島外貿發展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雖然面對全球疫情起伏不定、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不確定因素,但青島正以政策給力、路徑明晰的“確定性”,來有效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深耕國際市場,優化外貿主體、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式;推動跨境電商跨越發展;深化“三項試點”(國家級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西海岸新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即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培育壯大外貿新業態、新動能……
隨著這些舉措的落地,相信,青島外貿將延續良好發展勢頭,并為城市經濟作出更大的應有貢獻。
作者 | 胡相洋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