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爐香》上映后,豆瓣評分目前落在5.6,票房在上映第3天也剛超過2000萬。比起導演許鞍華、編劇王安憶、攝影杜可風、音樂坂本龍一,以及馬思純、彭于晏、俞飛鴻、范偉這樣的高配陣容,影片如今的表現確實談不上理想。

單從市場價值上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改編。很多人都在討論演員不適配、影片口碑差的問題,本文不再多言。其實看過電影和小說之后很容易發現,演員問題并不是根本問題,對內容影響更大的,是兩部作品在相差不多的情節中,呈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核。
如果小說是一場關于欲望與金錢的“骯臟游戲”,那么電影就是墮落少女愛而不得的“婚姻牢籠”。電影套用了小說“骯臟游戲”的外殼,又試圖從中剖出一場“純白愛情”,本就存在嚴重的對撞,正是這種錯位和偏離,注定電影《第一爐香》的改編很難成功。
下文內含劇透,筆者將通過電影中10處比較重要的改動,來試著探討影片為何沒能撬動市場。
1、影片中,葛薇龍(馬思純 飾)打開自己房間的衣櫥,看到里面裝滿各式各樣、適合各種場合的漂亮衣服時,只是開心地拿起幾件歡喜雀躍。而原著中,薇龍因這個衣櫥而迷醉,她迫不及待、又生怕別人看到地一件件試穿,連晚上睡覺都沉浸在衣櫥的夢幻里,那是她第一次近距離直面自己的欲望。
影片的處理其實削弱了衣櫥存在的意義,也讓薇龍這個人物顯得更加單純。而且,在原著中,衣櫥出現在姑媽梁太(俞飛鴻 飾)給薇龍量尺寸之后,她在試穿時就發現這些衣服都是量身定做般合適,那時她就明白了,梁太接納她本就是為了讓她做交際花“釣”男人。但是,影片將量尺寸的情節調在“衣櫥”之后,弱化了姑侄二人之間心計的較量,和人性的復雜。

2、影片中,葛薇龍在失身于喬琪喬(彭于晏飾)之后,堅定地選擇離開,后因適應不了“下層貧苦人群”的生活環境,重回梁太的控制中。而在原著里,葛薇龍雖然嘴上說要走,但后來感染風寒,那場病很久才好,里面一半原因是她自己“不想好”,她還在猶豫要不要走。
這樣的猶豫在原著中還有多次,比如最開始,薇龍受到丫頭和梁太奚落曾一度想轉身離開,但后來,她又覺得不能白來,“要照原來計劃向姑母提出要求,依不依由她。她不依,也許倒是我的幸運?!边@些猶豫的存在,證明著薇龍本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她的墮落也不是無奈地被迫選擇。甚至,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與梁太之間就是雙向利用,且薇龍從主觀上也不愿意放棄利用梁太的機會。
3、影片中,周吉婕(梁洛施飾)與薇龍是推心置腹的好友,與喬琪是形影不離的兄妹。但在原著中,吉婕與薇龍則是兩朵交際花,她們之間也只是“塑料姐妹”的交情,吉婕更不愿意承認喬琪是自己的親人。

某種程度上來說,影片嘗試以更柔和的筆觸去呈現上流社會的“骯臟游戲”,而原著則是撕扯開給人看。原著所描摹的“骯臟游戲”不只是一個“高級妓院”,更在于身處這種社會關系里,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更沒有愛情,有的只是互相利用和金錢交易。
4、影片中,喬琪雖然與父親關系不好,但多有交集,他也可以得到吉婕的“接濟”,維持不錯的物質生活,更接近于紈绔的花花公子。但在原著里,喬琪是被喬家嫌棄的人,他的生活來源只能靠各種富家小姐、富家太太,愛情對他來說,或許只是一種“賺錢”的手段。
5、影片中,薇龍對喬琪的感情是純粹且直白的,她想要的回應也只有愛,這為之后影片“戀愛腦”的走勢埋下了伏筆。結合影片對喬琪的改編來看,喬琪的紈绔與浪蕩更直接地表現為“渣”,而少了心理創傷、成長環境對他的影響。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感情并不讓人覺得“疼痛”,也很難讓人代入。

相比之下,在原著里,薇龍想通過喬琪得到的并不只有愛,在她看來,喬琪是姑媽都“拿不下”的人,她可以借此報復姑媽,同時為了一直留在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中,喬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套牢薇龍的從來不是婚姻、也不是梁太,而是她自己的欲望。
6、影片中,薇龍與喬琪結婚后,變成了一個可憐的怨婦。但在原著里,薇龍對喬琪、對愛情都有清醒的認知。
“現在她明白了,喬琪是愛她的。當然,他的愛和她的愛有不同的方式——當然,他愛她不過是方才那一剎那。” 小說里,這是薇龍自己想明白的事,她也卑微地接受喬琪在外沾花惹草。
甚至,薇龍因為這樣卑微的愛,扭曲了自己的想法,認為“為了愛而結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裝在壇子里的人一樣的傻么!喬琪是對的,喬琪永遠是對的?!边@種把自己無限放低的“自我撕扯”反而更讓人覺得難受。而在影片里,薇龍并沒有接受自己的卑微,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所以她抗爭、哀怨、逼迫、掙扎,但并不動人。
7、關于影片與原著在愛情、婚姻表達上的差異,其實折射的是兩者對“愛而不得”的理解偏差。影片是薇龍對一個人的愛而不得,但小說表達的更多是對“愛情”求之不得。
梁太年輕的時候,為了錢,給一個大自己很多歲的老男人做小老婆。她從來沒有真正愛過誰,也沒有被誰真正地愛過。因此當她有了錢、有了權,才會對性、對愛如此渴求,這是她最缺失的東西。薇龍也是一樣,從她為那個衣櫥著迷開始,從選擇進入這場“骯臟游戲”開始,她就不得不舍掉愛情,最終一步步墮落,成為上流社會的斂財工具。悲哀的是,她從來沒有真正想過逃離、也無法逃離這場游戲。

8、相比小說對薇龍著墨更多,影片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加入了梁太的過往。為了“嫁入豪門”,梁太曾下跪給“大老婆們”敬茶,遭受諸多白眼和屈辱。這些小說中沒有體現的部分,讓梁太這個人物本身變得更豐滿,也合乎情理。
9、影片通過色彩、鏡頭轉換烘托氛圍,原著則透過不同意象暗示人物命運。這也是張愛玲作品很難改編的一個原因所在,她的文字本身很有畫面感,這種“畫面感”不僅是表面的形象感知,更是深層的心理連接。
薇龍初入梁家,一個人等梁太時,小說中寫道:“薇龍一抬眼望見鋼琴上面,寶藍瓷盤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蒼綠的厚葉子,四下里探著頭,像一窠青蛇,那枝頭的一捻紅,便像吐出的蛇信子?!卑凳巨饼堈稽c點靠近危險的邊緣。原著中像這樣的描述非常多,月亮、麻雀、云、樹、花……都是她筆下的“想象力”,但遺憾的是,鏡頭語言很難將這樣的“想象力”進一步放大,而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改編的難度。
10、影片定位是一部愛情片,內容上也更側重愛情線,但原著卻有時代的厚重感,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更是不可割裂。
小說中寫道:“英國人老遠的來看看中國,不能不給點中國給他們瞧瞧。但是這里的中國,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荒誕,精巧,滑稽。葛薇龍在玻璃門里瞥見她自己的影子——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東方色彩的一部分……把女學生打扮得像賽金花模樣,那也是香港當局取悅于歐美游客的種種設施之一。”
環境對人的影響從來都是集體性的,動蕩年代里,階層矛盾、種族差異、戰亂紛爭都在影響著人物命運。當然,在有限的影片時長里,鋪陳這樣的時代背景確實不容易。但是,即便拋開小說,影片著重愛情線并逐漸靠近“疼痛文學”的表達形式,依然不夠戳人。
從受眾角度來說,想看《第一爐香》的人,期待的是許鞍華如何表達張愛玲。若要看“疼痛文學”,觀眾大可以選擇郭敬明、饒雪漫等作者的作品,期待和落差都不會像現在這樣大。從創作角度來說,且不說“疼痛文學”的風早已經吹過去了,單是將這樣一部值得反復體味的作品,一點點剔除其時代的復雜性、人物的復雜性、最終改編成“疼痛文學”的模樣,多少是有些“糟踐”了。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