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兒童與數字設備的相伴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很多家長為了讓哭鬧的嬰幼兒保持安靜,會給孩子長時間播放動畫片或各種視頻;很多家長因忙于工作或沉迷于刷視頻或玩游戲,無暇或不愿陪伴孩子,也會用電視、電腦或手機等給孩子播放動畫片或各種視頻;當孩子大一些時,各種課外機構開設的線上語文、數學、英語、編程甚至美術課等又陸續進入兒童的生活,進一步增加了兒童的屏幕時間。數字化給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家長和尚未成熟的兒童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應對日益增加的屏幕時間成為每個兒童和家長的必修課。
屏幕時間及其風險
屏幕時間(screen time),即觀看電視、玩電子游戲與使用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等所花費的時間總和。
從上世紀至今,研究者們針對屏幕時間與個體發育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的指出過多的屏幕時間與較差的認知發展、社會心理健康不良及肥胖等有關。研究者在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間收集了2441名2至5歲加拿大兒童的“屏幕時間”和發育情況等相關數據,結果發現大多數兒童的屏幕時間都超過了加拿大兒科學會提供的“每天一小時”指導意見,尤其在兒童三歲時,平均屏幕時長甚至達到了3.6小時/天;追蹤分析發現,屏幕時間越長的兒童在隨后幾年的精細運動、與人溝通及自我需求表達等能力越差。上述研究表明屏幕時間與兒童發育之間存在關聯,過量屏幕時間可能會影響兒童五歲前關鍵期的發育,從而造成兒童早期發育的差距。此外,過長的屏幕時間,意味著兒童將自己的注意力過多的放置于孤立的電子設備,取代了原本與家人及同伴的社交活動,最終可能阻礙其社會發展和個人技能的提升,甚至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增加抑郁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發表在《眼科和生理光學》雜志的系統綜述并未發現屏幕時間和青少年近視發生率存在必然聯系,青少年近視發生率可能和過重的學習負擔、不當的學習環境和坐姿、過多的數字設備使用及缺少足夠的戶外活動等更多因素有關。
過長的屏幕時間不只影響行為,也影響著兒童腦結構和功能的發育。研究者利用磁共振成像來探討屏幕時間對兒童腦發育的影響。他們對47名3-5歲的學齡前兒童分別進行認知測試和磁共振成像掃描,發現屏幕時間越長的孩子,不僅在語言、讀寫、形象和自我調節方面的技能越低,與這些技能密切相關的大腦白質束的完整性也較低。近來,研究者采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的方法,比較了8-12歲兒童閱讀時間及屏幕時間與大腦功能連接的關系。他們發現視覺區和語言區和認知控制腦區的功能連接,和閱讀時間呈正相關,和屏幕時間則呈負相關。該研究表明,閱讀和屏幕時間對兒童腦功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應該提倡兒童青少年開展更多的閱讀并減少屏幕時間。
兒童適宜的屏幕時間
已有研究表明屏幕時間習慣從嬰兒期就開始形成。5歲前是孩子身體和認知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視覺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孩子的家庭生活習慣逐步形成,并且相對容易適應新的生活習慣并做出改變。但是在這一關鍵時期,過長的屏幕時間會影響兒童的發育狀況。對于兒童,多久才是適宜的屏幕時間?WHO(2019)曾針對5歲前兒童的屏幕時間提出倡議。
011歲以下兒童:
不建議接觸或使用電子屏幕,久坐時,更鼓勵與看護人一起閱讀或講故事。
021-2歲兒童:
對于1歲兒童,不建議使用電子屏幕,如看電視或視頻,玩電腦游戲。
對于2歲以上的兒童,久坐在屏幕前的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原則上越少越好。
久坐時,更鼓勵與看護人一起閱讀或講故事。
033-4歲兒童:
久坐在屏幕前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原則上越少越好。
久坐時,更鼓勵與看護人一起閱讀或講故事。
2018年8月,教育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八部門制定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該方案對青少年學生的屏幕時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及建議。比如,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鼓勵學生使用電子設備學習30-40分鐘后,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如果是非教育類的數字設備使用,單次不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超過1小時。
數字時代兒童屏幕時間的困與惑
雖然WHO及各國的兒科學會都提倡,對于5歲前的兒童,屏幕時間建議不超過1小時,5-12歲兒童的屏幕時間不超過2小時。但事實上,研究發現,數字一代的兒童,其屏幕時間已經遠遠超過提倡的時間段,5歲前的兒童大約有2-3小時的屏幕時間,而5-12歲的兒童則有長達7-8小時的屏幕時間。作為最需要看護人精心照料的學齡前兒童,家庭是最基本的活動環境,也是屏幕使用的關鍵位置,父母的屏幕時間及屏幕限制的自我效能也被認為與兒童的屏幕時間存在密切關系。大多數成年人認為兒童的屏幕時間被限制在推薦的時間范圍內(5歲前≤1h/天,5-12歲≤2h/天)是合適的,但很少有成年人能堅持這個屏幕時間限制。屏幕使用率較低的成年人(低于2h/天)更傾向限制兒童的屏幕時間。父母的屏幕時間與兒童的屏幕時間存在直接的正相關。頻繁使用屏幕的父母對兒童的屏幕時間會有更大的寬容度,父母過長的屏幕時間,也降低了他們在限制兒童屏幕時間時的威信,容易引起兒童的反抗情緒。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屏幕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家長每天手機不離手,又如何要求兒童遠離屏幕?部分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吵鬧無從下手時,便會將手機,平板等作為最后的安撫工具,希望能借此得到片刻的安寧。面對這樣的現實狀況,如何有效限制兒童的屏幕時間,帶領孩子學會屏幕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對此,研究者為家長提供了如下幾點建議:
1、在家中與孩子商議后制定明確的規則,規定允許使用多少屏幕時間以及允許使用哪些類型的屏幕時間。可使用定時器來幫助限制屏幕時間。
2、遵守這些規則,并說明違反規則的后果。
3、鼓勵孩子在屏幕時間時活動身體,例如,讓您的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瑜伽或伸展運動。
4、不要在孩子的臥室安裝電視或放置電子設備。
5、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包括各類戶外活動,益智活動等,看護人提供高質量陪伴,如一起閱讀,一起游戲等。
結論
數字化時代下,電子設備的使用已成為了重要的生活方式,多項研究表明過多的屏幕時間會影響學齡前兒童的健康發育。家庭作為屏幕時間發生的主要環境,父母應限制自己在家里的屏幕時間,充當積極的榜樣,提供高質量陪伴,有助于減少兒童青少年的屏幕時間,促進他們的健康發育。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公眾號)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