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保持工業的競爭優勢,對于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生產率提升和結構轉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工業的地位和價值進一步凸顯。工業的強弱成為區域經濟復蘇程度的關鍵變量。換句話說,當下乃至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工業的競爭。那么,目前中國工業的城市格局是何圖景,誰又是中國工業第一城?剛剛出爐的城市三季報給出了答案。
近幾年來,中國工業第一城的爭霸賽在深圳、上海、蘇州三個城市間展開激烈角逐。從目前的工業增速來看,喊出“有望邁上4萬億元臺階”的蘇州,拿下第一的概率很大。
城市間經濟總量你追我趕,無論是排名趕超還是差距的拉大、縮小,都與工業表現息息相關:北京憑借工業增加值38.7%的增幅,把和上海的GDP差距縮小到了1000億元附近;工業保持高增長的合肥,與同梯隊的西安在GDP總量上拉開了數百億元的差距;曾落后西安兩個身位的東莞,已經實現趕超,也是憑借工業的上佳表現。
今年前三季度,寧波、青島和無錫三城的GDP均突破了萬億大關,成為中國“腰部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三城皆為工業強市,相比之下,青島的工業增速還不夠快,結構層次還不夠優。但從工業投資勢頭和發展成效看,青島重振工業大有可為。
01
三強爭霸,蘇州進階
近10年來,中國工業第一城的爭霸賽,有三個強有力的選手——深圳、上海和蘇州。
作為老牌工業城市,上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穩坐中國工業第一城的寶座,地位無可撼動。“最強地級市”蘇州的崛起多少讓上海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早在2013年,蘇州的規上工業總產值就邁上3萬億,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直到2017年,深圳的規上工業總產值強勢突破3萬億,才與上海、蘇州共同構成中國工業城市的第一梯隊,自此展開激烈的爭霸賽。

上海
彼時,三城的工業實力很接近。從當年數據來看,上海、蘇州和深圳分別為33989.36億元、31956.21億元和30702.7億,誰也沒有絕對優勢。
2018年、2019年,深圳一路進擊,規上工業總產值先后超越蘇州和上海,終于問鼎。
但深圳并不能高枕無憂。2020年,蘇州工業在疫情下表現出極強的發展韌性,上半年數據曾一度超越深圳和上海,短暫地登上霸主寶座。可惜在2020年年終排名上,蘇州終不敵深圳和上海,重回第三的位置。

深圳
進入2021年,相似的情節再一次上演。
10月22日,上海發布三季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229.39億元,同比增長13.3%,兩年平均增長5.9%。
10月25日,蘇州發布三季報: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053.3億元,同比增長20.5%,兩年平均增長10.8%。
蘇州再度實現對上海的逆襲。
至于深圳,從目前公開的數據看,上半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為12.5%,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4.8%,兩年平均增長3.2%,增速遠不及蘇州。前三季度蘇州趕超深圳的概率很大。

蘇州
蘇州還把全年的目標擺了出來。10月14日,2021中國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在蘇州開幕。開幕式上,時任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致辭稱,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今年有望邁上4萬億元的歷史性臺階。
今年前三季度,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已超3萬億,按照去年第四季度增量10097.31億元估算,實現目標十拿九穩。這意味著,蘇州很可能成為2021年全年的工業“總冠軍”。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如果說歷史底蘊是蘇州的天然麗質,那么工業制造就是蘇州的時代亮點。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蘇州本身有著扎實的工業底子,又承接了上海制造業外溢,工業實現疊加效應。此次疫情之下,蘇州的生物醫藥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核心產業,迎來機遇實現爆發式增長。
具體看三季報數據,蘇州35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3個行業產值同比增長,增長面達94.3%。其中主導產業穩健發展,電子、電氣機械和器材、汽車、鋼鐵、化工的產值分別增長12.2%、22.9%、28%、30.4%、31.2%;制造業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4.1%,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分別增長27.1%、24.7%、23.4%、21.1%。
堅定“制造業立市”,一手抓主導穩大局,一手抓新興求突破,這是蘇州工業在后疫情時代實現逆襲的關鍵。
02
“成”也工業,“敗”也工業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工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然而,人類每一次危機都孕育著新的技術變革和發展機遇。當工業抓住變革機遇,重新步入發展軌道時,就變成了經濟復蘇的強勁動力。
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延續恢復性態勢,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和質量提升都穩步推進,總體發展韌勁持續顯現。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生產保持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保持增長,21個增速超過兩位數。
大盤子整體向好,區域之間的表現卻日漸分化。
觀象君盤點已發布數據的19座GDP萬億之城發現,工業增加值同比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速差距很大。一般來說,工業增速的表現與城市GDP的表現相一致,工業恢復好了,城市的“基本盤”也穩住了,經濟復蘇的態勢不會差。
無論GDP還是工業增速,北京前三季度的表現堪稱驚艷。

北京
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地區的區域經濟、工業、貿易、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則是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工業、貿易、航運城市。長久以來,北京的GDP一直緊隨上海之后,差距穩定在2000億元左右。差距主要來自工業。2020年,上海規上工業增加值9657億元,北京剛突破4200億元,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多。
今年北京突然發力,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7%,兩年均值17.7%,增速領銜GDP萬億城市。其中,醫藥制造業同比增長3.3倍,兩年平均增長1倍,在全國遙遙領先。這背后,是疫苗產能的持續釋放以及加強針的推進。
受益于醫藥制造業的狂飆突進,北京前三季度的GDP與上海僅相差1114億元,少于2020年同期的1542億元,以及2019年同期的2231億元。也就是說,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在逐步拉近。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今年全年北京很有可能與上海一起跨上4萬億臺階。
憑借2020年的優異表現,合肥躋身萬億俱樂部,經濟總量邁入全國城市二十強。這其中,工業“頂梁柱”作用愈發明顯,對GDP貢獻率達44.5%。
合肥與京東方、蔚來等制造巨頭的創業故事家喻戶曉。借助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項目”,合肥搭建起產業基礎,確立了“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的戰略發展方向。沿著既定方向,合肥工業厚積薄發,傾心培育的戰新產業進入快速爆發期。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23.5%,繼續保持省內、省會城市、長三角城市領先,兩年平均增長13.8%,分別快于全國、全省7.4和5.3個百分點。主導產業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同比增長35.7%,裝備制造業、光伏及新能源產業分別增長22.1%和14.4%。

合肥
工業的高速增長推動合肥GDP實現高增長,前三季度,合肥生產總值8206.66億元,同比增長10.4%,分別高于全國、全省0.6和0.2個百分點,順勢拉開了與同梯隊西安的差距。
2020年,合肥與西安的GDP分別為10045.72億元、10020.39億元,差距僅25億元。但今年截至三季度,合肥已經領先西安568億元。
前三季度,西安GDP的增速只有5.7%,其“失速”的原因很多,但工業增長“失速”絕對是關鍵之一。西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遠低于全國增速。
這樣的失誤給了對手進位爭先的機會。2020年GDP低于西安兩個位次、總量低370億元的東莞,今年前三季度GDP7694.92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11.3%,正是憑借工業的良好表現,實現了對西安的逆轉。
03
青島開啟工業復興路
青島是中國最早開啟工業化的城市之一,工業始終是立市之基。但是這些年,因為錯過了不少躍遷的風口,青島工業發展的速度慢了,工業在GDP中的占比和貢獻率也一路走低。

青島
為重振工業,2019年,青島發起“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力促高端制造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共生,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路子對了,成效顯著。今年前三季度,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兩年平均增長8.0%,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同時,質也有所提高。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新動能占比持續提升,工業升級態勢明顯,產業結構向高端邁進。
當下的投資結構,就是未來的產出結構。2019年,青島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4.0%,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6.8%,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9.7%。正是因為有了投資的持續快速增長,才有了近兩年來青島工業的恢復性增長。
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工業投資高速增長。全市制造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8.0%,占全市投資比重23.8%,拉動投資增長7.3個百分點,對全市投資增長貢獻率達66.7%。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成效更為突出,從上半年起始終保持90%以上投資增速,強勢拉動全市投資增長。
可見,青島工業恢復發展的勢頭還不錯。
但在進得慢了也是退的競爭環境下,青島工業顯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根據已公布的數據,全國副省級城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青島的排名并不靠前。武漢排在首位,同比增長17.9%,大連(16.1%)、廈門(15.7%)位列二三。青島的強勁對手寧波(15%)排在第四位,其后依次是沈陽(13%)、杭州(12.7%)、成都(12.3%)、南京(12%)、青島(11.3%)、廣州(10.3%)。
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排位賽中,青島“跟緊”寧波,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2.71億元,縮小到22.54億元;同時,青島擴大了對追兵無錫的領先優勢:從2020年前三季度的42.1億元,擴大到281.34億元。
但在工業增速上,青島不僅落后于身前的寧波,也不及身后的無錫(16%)。
三城競爭膠著,又同是工業重鎮,寧波和無錫在工業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青島學習借鑒。

寧波
首先堅持科技創新。一座城市擁有一批具有科技創新實力的企業,無疑是工業發展的最大內生動力。寧波有45家單項冠軍企業,居國內城市首位;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2家,占全國總量的3.82%,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三,僅次于上海、北京。
這背后離不開寧波對城市企業不遺余力的培育和引導。近年來,寧波率先開展智能制造、“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加快構建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系統,推進“智”造企業整體培育。
其次是打出特色牌。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成員之一,無錫工業特色鮮明,它是全國唯一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經過12年的精耕細作,無錫已成為全球物聯網領域的標志性城市,已集聚物聯網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員突破15萬人,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
青島也將培育自己的內生動力,打造自己的工業特色。日前,《青島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正式出臺,提出,全力打造五個一流產業集群,改造提升四個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三個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頂層規劃已經繪就,工業復興勢頭已起,青島一定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不斷擴大優勢,用工業互聯網撬動青島工業重塑優勢,推動城市再創輝煌。
作者 | 長亭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