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新高梨”成熟的時節,由于今年雨水足、氣候好,再加上科學管理,萊西市日莊鎮西車格莊村的夢富園生態園種植的梨子個頭大,肉脆汁多、回味甘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采摘,享受豐收的喜悅。夢富園生態園的負責人柳魯潛心鉆研,采用原生態綠色種植,口感和品質俱佳,不僅在當地受青睞,還賣到了北京的大型超市,效益非常可觀。
柳魯正在采摘“新高梨”。
放下“鐵飯碗”扎根新農村
觀海新聞記者走進夢富園生態園,陣陣梨香撲鼻,成片的梨樹上,一個個圓潤飽滿的梨子壓彎枝頭,令人垂涎欲滴。據了解,日莊鎮堤上村位于小沽河東岸,豐富的灌溉水源、獨特的砂質壤,再加上適宜的氣候溫度,都為梨樹的種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今年57歲的柳魯, 2014年3月毅然辭去了國企藍領工作,到農村當起了梨農,為夢想打拼。復墾荒溝,平整田間路;電力、灌溉、購置農機……一系列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梨園基礎設施條件。
“今天早晨5點我就起床了,天氣熱,農活要趁早。”創業6年來,園主柳魯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120多畝果園里看看。看著果實一天天長大,柳魯的心里一天比一天甜,他對從事現代農業的信心,也一天比一天足。
潛心鉆研成為行家里手
柳魯說,剛開始,他種植梨子沒有經驗,剛開始的幾個品種,有的結的果實很酸,不好吃,在市場上賣,人家都說這梨子不行。絞盡腦汁思考之后,他只好選優良的品種再嫁接,種植市場上消費者能接受的品種,即要適應我們這里的氣候,又要口感好,于是最終選中了“秋月”和“新高”兩個品種。為了管理好這個梨園,老柳沒少折騰,他跑到臺灣、福建、河北等多地學習種植知識及果園的管理技術。他向專家請教,向書本學習,剪枝、施肥、除草,凡事親力親為,很快成為梨樹種植的行家里手。
小產業打造創業“大舞臺”
有努力就有收獲,2016年,梨園開始迎來第一個收獲季。“我今年種了30多畝梨樹,今年秋月梨價格較高,每公斤的收購價在8.5元左右,一畝地產2000公斤左右,利潤非常可觀。”正在裝車的柳魯告訴觀海新聞記者。
“要種就種健康的”。老柳種植的梨樹,不只注重產量,更注重品質。當說到梨園管理時,柳魯便滔滔不絕地念起了管理經。整個生長周期不施催熟劑、除草劑等藥品,果品自然成熟。在這樣嚴格有序的生產管理條件下,出產的梨產量高、品質好,經濟效益逐年穩步提升。
2019年,柳魯去看望在北京工作的女兒時,順路帶了幾箱梨在新發地市場試賣,正好遇上一大型連鎖超市的負責人在采購商品。當他試吃了老柳的“新高梨“后,當即簽下10萬公斤的訂單,每公斤價格比在家坐等中間商收購高了七八角。僅去年一季,柳魯不但把自己果園里的梨銷售一空,而且還幫周邊其他梨園打開了銷路。今年9月,嘗到甜頭的柳魯又流轉了10畝地種上了秋月梨。
記者手記
種下梨樹致富一鎮鄉親
實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推動現代農業生產由增產向提質轉變。近年來,圍繞實施生態綠色發展、建設宜居幸福日莊目標,日莊鎮以堤上村為代表的周邊20余個村莊為基地,把做大做強梨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走出了一條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節會帶動化的大梨產業發展新路子。
據了解,該鎮有30余年的梨樹種植歷史,主要分布在堤上、塔東泊等20多個村莊,群眾以梨樹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經過多年努力,先后培育發展了豐水、新高、秋月和黃金等主要品種。目前,梨園面積近萬畝,每畝年產量達11000斤,畝均年收益2.4萬元。先后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20余家,村莊90%以上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姜慧)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