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改變中國港口技術落后的情況。”1983年,從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畢業的張連鋼來到青島港工作,向國外專家請教核心問題卻常吃閉門羹的經歷,讓他在心里暗暗發誓。

轉眼間,38年過去了,以他為帶頭人的“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趟出了一條科技攻關、自主創新之路,建成了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和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七次刷新世界紀錄,向世界展現著“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速度”。
但張連鋼腦海里的未來港口還遠不止如此,這位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連鋼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港口集團高級別專家,正在全力提速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步伐,沖擊世界港口科技的更高點。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新一代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系統、5G通信、北斗應用等新技術不斷迭代,讓港口走向更加智能的未來,推進整個產業模式實現根本性變革。
自主創新鑄就“大國重器”
20世紀最后十年,港航業競爭日趨白熱化,自動化碼頭成為世界強港競相追逐的“大國重器”。

2013年,當青島港集團提出建設全自動化碼頭時,全球已建成了三十多個自動化碼頭,而中國自動化碼頭仍然為零。港口碼頭業務“多面手”張連鋼是項目帶頭人的最佳人選,但他并不敢馬上答應。被查出患有肺癌的他,剛剛經歷一場大手術,身體狀態已大不如前。
但張連鋼又不甘心放棄,畢竟建成一座中國人自己的全自動化碼頭是他多年的愿望。幾番思想斗爭,張連鋼一咬牙,豁出去了!
項目初期,團隊對自動化碼頭完全沒有概念,張連鋼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壓力。他和團隊到荷蘭、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但因為對方不允許下車看,也不允許拍照,根本學不到“真經”。直接買國外的成熟技術,面對的卻是國外壟斷、捆綁銷售和坐地起價。
在整個項目組最焦慮、最迷茫的時候,還是張連鋼拍了板,要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給中國人爭口氣,“我們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自動化碼頭!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動化碼頭!”
3000次,這是在自動化碼頭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團隊開技術研討會的數量;幾十萬字,這是團隊寫下的分析報告字數;10多項,這是團隊攻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打開張連鋼翻過的資料,紅色的括號、藍色的波浪線,如同機械圖紙一般,工整地畫在紙上,一筆一畫都蘊含著一位科技老碼頭的情懷和擔當。
有志者事竟成。2017年5月11日,自動化碼頭一期開港作業便達到橋吊單機效率26.1自然箱/小時,打破世界紀錄。為了這個時刻,張連鋼和團隊走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付出了無數心血。
在自動化碼頭二期建設中,張連鋼又定下了“二期碼頭全面超越一期,引領世界自動化碼頭建設發展潮流”的目標,以自主研發、集成創新的6項全球首創科技成果,再次以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全自動化碼頭科技向全球港航業奉獻了“中國方案”。
回顧這段經歷,千難萬難,張連鋼只是很平靜地說:“我是一名黨員,國家培養了我,把黨和國家的需要作為我事業的方向,這是理所當然的。”
勇闖技術“無人區”
去年12月30日,中宣部發布“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央視演播室里,面對全國觀眾,張連鋼和他的伙伴們娓娓道來,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斷閃現。很少有人知道,鏡頭前神采奕奕的張連鋼才做完第二次手術不久。
在“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看來,10年內做過兩次肺癌手術的張連鋼之所以這么“拼”,正是一種不服輸、不放棄的永久奮斗精神,也是一種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
張連鋼形容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談感受、談貢獻、談犧牲,他三言兩語就跳過了;但是一提到技術問題,他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而且總是能把復雜原理講得深入淺出,總是能用精準的數字證明自己的觀點。“山東是富氫大省,但由于無法有效利用,氫氣作為副產品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在自動化碼頭上應用,必然對整個中國新能源發展有巨大的示范引領作用。”“未來的碼頭不會是現在的往復式作業,而是會形成一個鏈式的連續作業。”“青島口岸的進口液化天然氣,從液體轉化為氣體的過程吸收很多的熱量,釋放的冷能可以回收利用。”……
一個技術主義者對港口事業的矢志不渝和百折不撓讓人肅然起敬,而他的理想正在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今年6月29日,由“連鋼創新團隊”和中車長江集團研發團隊合作研發的全球首創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示范段)在山東港口青島港竣工,實現了空軌技術與港口業務的有機融合,打通了集裝箱運輸港、船、站、場間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港口集疏運領域的重大行業性難題,對全球港口物流運輸具有革命性、顛覆性意義。
10月9日,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山東港口日照港落地,為全球港口提供了傳統碼頭改造升級為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中國樣本”。作為日照港“特聘導師”的張連鋼,與日照港研發團隊會師攻堅,合力深挖制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作業的關鍵瓶頸,為日照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成功建成運營提供了“加速器”。
如今,61歲的張連鋼仍然閑不下來。身為智慧港口重大科技創新示范工程首席科學家,5大課題方向、21個子課題、20個示范場景建設任務擺在他面前。
“我們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應該樹立起中國的樣本和目標,不能老是跟在別人后邊,老是跟別人對標學習。”他說,“未來港口會繼續向更高層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港口的作業模式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不光是在集裝箱領域,大宗散貨、液體化工等貨物都可以借鑒運用自動化碼頭技術。”
勇闖技術“無人區”,這位櫛風沐雨38年的“老碼頭”仍在創造無限可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