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工作,是解決城市停車難、緩解交通擁堵的重要舉措,事關群眾切身利益。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破解“停車之難”是一項民心工程,更是一門系統學問。
近日,青島市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2021年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針對青島市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何時解決?會上大家直言不足,提出整改意見,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不難看出,青島已然下定決心要擊碎“停車難”這塊頑石。
觀象君在會上了解到,青島市今年年度計劃開工建設37個公共停車場,新增泊位1.7萬個,目前已全部開工,已完成主體施工26個、泊位1.5萬個,其他項目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十四五”期間,計劃再建設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

青島市不少道路泊位安裝魚眼視頻樁,進行智能化改造。
數字大幅上揚的背后是城市停車建設管理水平的進階,是居民生活出行的日趨便利。當然,僅靠新建泊位并不能拔本塞源,要想徹底填補高峰期大量的停車位缺口,青島亟須“多方合力”,實現一盤棋和一體化的精細化管理。
為此,青島市進一步理順機制,明確分工,今年成立全市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34個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規劃建設、疏解治理、管理執法、政策支持和難點堵點治理等5個攻堅專班。
同時,頂層設計也不斷系統化和完善化,去年3月以來,青島市圍繞停車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規劃建設管理、資金獎補、建設技術導則等多個方面,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
自部署開展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工作以來,成效顯著,道路交通秩序、重點學校和醫院周邊交通擁堵、老城區停車難等問題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打鐵要趁熱。青島市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2021年第一次會議作出多項重要部署——
要進一步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停車設施錯時開放共享,總結梳理前期工作經驗,不斷改進存在的問題,切實把好事辦好;
要結合實際需求,加強前期規劃,合理科學建設停車設施,充分挖掘地下空間、閑置土地潛力,加強與園林綠化、城市景觀等人居環境的協調,積極推動地下停車場以及立體停車、機械式停車設施建設;
要加快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建設,把各類停車場納入統一管理,研究合理收費辦法,建立依法管理、規范服務的停車管理體系……
只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統籌協調、綜合施策,切實壓實責任,把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位,困擾城市和市民的停車難,就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破解。
1、瞄準“剛需中的剛需”

今年青島市新增超1.2萬個共享泊位。
事實上,“停車難”不僅困擾著青島市民,它也是各大城市一個共性的民生痛點,是現代大都市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
根據普查結果顯示,青島市中心城區(六區)小汽車保有量160萬,現有小汽車泊位187萬,比值為1:1.17,基本滿足規范要求,但區域性、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基本泊位存在較大缺口。中心城區基本泊位128.3萬,滿足率為80.2%,缺口31.7萬個,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和201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此外,醫院、商業區等部分重點區域停車也較為緊張。
針對“吃緊地帶”,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聚焦老城區停車難問題,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供給,并鼓勵非剛需群體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對于重點區域要利用零星邊角地塊以及地下空間建設立體停車空間;此外還要發動有條件的單位錯時開放共享停車設施。
著眼老舊小區周邊區域,今年青島市公共停車場的建設力度加大——完成老舊小區周邊公共停車場建設項目12個,新增泊位5200個,緩解基本泊位缺口。
目前,重點區域停車難均有破題舉措,如中山路歷史城區周邊項目,濟南路停車場已建成投入使用,李村路停車場主體完成,禹城路平原路通道打通項目完成50%,計劃明年5月完工,六街口綠地地下停車場正在進行土方開挖,計劃年底完成主體結構,龍山人防停車場已按計劃開工,計劃明年8月完成;前期在地鐵樞紐完成5個P+R停車場(即換乘停車場)建設的基礎上,今年又建設完成了火車北站P+R停車場,新增泊位300余個;閑置十余年的“湛山大坑”已建成廣場公園與地下停車相結合的公共設施。 青島李滄區圖書館、檔案館地下停車泊位面向周邊市民進行錯時共享。
“下一步我市將結合老舊小區整治和城市更新改造,挖掘小區內邊角地、綠地、廣場等地塊,見縫插針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并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優勢,采取分類施策的模式,推動各類停車設施聯網共享,彌補基本泊位缺口。”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醫院停車難現象,也尤為凸顯。為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停車位,會上對重點醫院的自身和周邊資源進行深度挖潛探討,除了在有限的既有資源上做繡花功夫,醫院停車難問題還需要做到建管并舉。
近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等多家醫院陸續宣布取消免費停車,這意味著青島醫院將迎來收費停車時代,通過發揮價格杠桿調節靜態交通的作用,降低入院車流量,進而緩解停車難題。據悉,目前青島已制定醫院停車累進階梯式收費政策,并開始試行。
2、該交市場的“交給市場去做”

青島市一處機械式立體停車庫。
“市場能做好的交給市場去做”,解決停車問題亦是。從這個意義來說,運用市場手段,讓社會資本參與停車設施建設,能夠高效與快速彌補公共投入不足和滯后的短板。
去年3月,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管理屬地化、建設市場化、運營智慧化、監管法治化”的總體思路。據了解,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針對停車產業化,其中包括土地規劃、資金獎補、商業配建等等。“這個政策中首次提出允許停車項目配建不超過20%的附屬商業面積,這讓我們企業更堅定了經營思路,也看到了更清晰的發展方向。”一位青島停車產業從業者說。
通過政策引導明確傳遞出一個信號——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巨大的市場資本。數據顯示,在市場化思維的拉動下,去年青島市共新增停車泊位9100個,其中社會投資占比超過八成。

青島軟件園市南園核心園中心區停車樓項目已投用。
為加快“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建設,今年青島市組建青島靜態交通公司,由青島華通集團聯合市政空間集團、財通集團共同出資設立,成為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全市公共停車資源的平臺類企業,進而著力打造青島城市停車“一張網”新格局。
不過,市場從來不是萬能的,要認識到,向市場放開,不等于可以“一放了之”當“甩手掌柜”,而是要積極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在推進停車建設方面,因地制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機制與規則,比如政府應適時從價格體系層面對停車價格進行調整等等,維系停車設施供給的穩定和服務價格的公益性。
3、用大數據擊碎停車難“頑石”

香港中路37號華夏基石機械式立體停車庫項目正式投用。
一味地增建停車位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就像單純修建公路不能徹底解決交通擁堵一樣。有業內人士認為,解決停車難,實質上是供需之間有效對接與平衡的命題。既要通過新建停車位進行“開源”,又要采取智慧化、一體化管理措施實現“節流”,讓既有的停車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分建,七分管”,今年青島多部門同向發力停車設施管理工作——
青島市公安局綜合運用“智慧交通”“大數據”,分析出全市老舊城區、學校、醫院、景區、商圈周邊等69處停車熱點難點區域,確定了109條重點管控道路開展專項整治,共查處違法停車行為27.7余萬起,清理違法占用道路的地樁地鎖等雜物2292個、“僵尸車”114輛;已初步搭建起“全市一個停車場”運行平臺,加快推進經營性停車場聯網工作。

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強力推動下,7月底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停車場已開放184個、泊位12500余個。根據摸排情況和推進計劃,青島市計劃還將開放157個停車場,7362個泊位,年內將基本完成開放共享任務。
青島市交通運輸局持續發力,先后開通了401路、416路等27條微循環公交線路,滿足市民出行最后1公里需求;調整優化公交線路86條,進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這次會議強調,要加快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建設,把各類停車場納入統一管理,研究合理收費辦法,建立依法管理、規范服務的停車管理體系。要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依規查處各類停車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良好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安全和暢通。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相關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加強溝通協調,強化宣傳引導,切實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構建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停車建設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與城市規劃、交通執法、城市治理、價格政策等各方面息息相關,動態科學分析方能切實解決停車難。相信通過全市多方合力,一定能真正讓“停車難”不再成為百姓煩心事,助力城市品質不斷改善提升。
作者 | 冰潔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