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5日
地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14℃/-6℃ 晴
青島第九批援藏組進藏后,提出了“融入融合、深情深耕、自律自強”的工作理念,首先就是要“融入融合”,深入了解西藏的傳統文化,與藏族同胞打成一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像一首藏族歌曲里唱的一樣:“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除了平時工作與藏族同胞的深入溝通交流,從一些傳統文化活動中也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個周末,我就遇到一個融入到日喀則當地生活的機會,我們宣傳部的同事吉拉舉辦婚禮,邀請部里同事們參加婚禮,我也正好借此了解了藏式婚禮的習俗。

吉拉婚禮現場。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西藏,不同的區域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拉薩、山南、林芝、阿里、那曲、昌都,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即使是在日喀則,由于地域遼闊,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婚俗,就拿辦婚宴的天數來說,有3到15天不等,細節上的變化就更多了。吉拉這次婚禮是連辦3天,而部里同事仁白跟我說,她10年前結婚時,在家里連辦7天,幸福感爆棚,就是“累得很”。在農村地區,還有舉辦15天的,一家結婚,全村狂歡,不過也不多見了。
在日喀則市區,不少新人結婚時開始選擇在酒店舉辦藏式婚禮,而且婚宴也是相對簡單的自助餐,方便又不浪費,親友們聚在一起為新人祝福。上周接到吉拉的邀請后,同事白瑪次旺就開始給我普及參加藏式婚禮的知識:要帶夠哈達、要自帶兩箱啤酒、著裝最好是藏裝……這三天的婚禮儀式,都是在一家藏式酒店的大廳舉行的,每天都從午后開始,尤其以第一天和第三天最為重要,其中第一天主要是給新人送祝福,第三天則是新人回禮,而且在婚禮即將結束時,還會有一個最具日喀則地方特色的活動。

婚禮第三天吉拉和丈夫一起回禮。
為了讓我對藏式婚禮有個深刻的印象,白瑪借給我一套藏裝。第一天午飯過后,我隨白瑪來到婚禮舉辦的酒店,只見新人的親朋好友們圍坐在大廳里的藏式沙發上,聊天、敘舊。而穿上藏裝的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必須穿藏裝的理由:就在我的旁邊,兩位沒穿藏裝的客人面前,赫然擺著兩盆啤酒。對,就是兩盆,直徑十五公分左右的銀盆。原來,參加藏式婚禮,如果不穿藏裝或者遲到,就要受到懲罰,那就是一盆酒。這讓我暗暗竊喜——強烈地想要融入當地生活的意愿讓我躲過了一盆酒。

婚禮第三天仁白沒穿藏裝被罰喝一盆酒。
下午五點半,第一天最重要的儀式開始了。所有來參加婚禮的親友們排成長隊,手捧潔白的哈達,一個接一個,向坐在藏式沙發上的新人及雙方父母敬獻哈達、端酒,送上滿滿的祝福。這與我之前參加過的內地婚禮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儀式感,不一會功夫,新人和雙方父母的身上就掛滿了哈達,代表著來賓給新人和家人送上的祝福。這項儀式之后,親友們就開始狂歡了,喝酒、打骰子。因為紀律要求,儀式之后我就回到了公寓。婚禮第三天是最重要的一天,按例宣傳部的同事們一起下班后再次來到吉拉的婚禮現場,長了個心眼的我是帶著藏裝來的,而沒有穿藏裝的仁白、白珍、拉巴面前直接就擺上了一盆啤酒,格羅、仁青見狀急忙跑回家換上了藏裝才敢回來,只留我坐在那里得意地笑。婚禮第三天之所以重要,就是兩位新人和雙方父母要一起回禮。參加婚禮的來賓從新郎手中捧著的切瑪盒里取一點糌粑粉撒向天空一部分,為自然萬物祝福,剩余部分送到嘴里品嘗,新娘則用自己手中捧著的糌粑粉往每一位來賓肩頭點一點,為來賓祝福。新人父母接著回贈哈達并敬酒以示謝意。最后就是那個最具日喀則地方特色的活動——跳鍋莊。賓主雙方一起來到酒店大院里,在點起的篝火前圍成一圈,在歌聲中跳起藏族特色舞蹈鍋莊舞,用歌聲和舞蹈祝福新人。

新人及雙方父母身上掛滿了哈達。

我向吉拉一家人敬獻哈達并敬酒。

婚禮第三天即將結束時,賓主雙方一起跳起鍋莊舞。

快樂地跳起鍋莊舞的親友們。
這是一場充滿著祝福的婚禮。與內地種種大場面的婚禮不同,這場婚禮交織著現代與傳統,頗具民族特色,卻沒有一點鋪張浪費,讓我耳目為之一新。同事的名字“吉拉”翻譯過來就是快樂的意思,我們也衷心祝福吉拉,新婚快樂,一生快樂。(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