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日上午,隨著青島森麒麟輪胎股份有限公司敲響上市的鐘聲,青島資本市場又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至此,青島境內上市公司數量達到43家。一座城市上市公司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經濟的活躍度和經濟發展的質量。近年來,青島開始在資本市場上明顯提速,不論是推動本土企業上市,還是國資入主外地上市企業,所有的出發點都是激發城市的資本活力。從率先出發,到歸于沉寂,再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集中推動企業上市,青島加速建設北方資本強市的決心越發凸顯。近日,記者專訪了青島證監局局長張文鑫,深入探尋近年來青島資本市場的建設路徑。
青島證監局局長張文鑫
境內上市公司數量達到43家
記者:“十三五”以來,青島資本市場實現了怎樣的發展?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如何?
張文鑫:“十三五”以來,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疊加優勢和發展勢能空前積聚提升,我市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地方合力基礎不斷厚植,全市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體量規模持續擴容,企業上市和私募創投機構發展迅速,行業機構功能作用不斷深化,重點領域風險得到全面監測、有效控制與緩釋,我市資本市場跨入了令人鼓舞的嶄新發展階段。
我市境內上市公司數量實現翻番,由20家增長到目前的43家,覆蓋A、B、H、D四類上市股票??傎Y產總額增長了6倍,達到1.33萬億元(2015年為1,912億元);凈資產總額增長了2倍,達到2937億元(2015年為951億元);年營業收入總額增長了1.2倍,達到4100億元(2015年為1860億元);年歸母凈利潤總額增長了1.4倍,達到233億元(2015年為97億元);市值總額增長了80%,接近5400億元(2015年為3000億元);證券化率提升13個百分點,達到45%(2015年為32%)。
“青島板塊”呈現四大特點
記者:近兩年,青島企業上市步伐明顯“提速”,掀開了青島資本市場覺醒的新篇章。隨著上市企業隊伍的擴容,“青島板塊”呈現怎樣的特點?
張文鑫:一是規模增長較快。2018年全省6家過會企業均來自我市,過會率100%,全國城市排名第5;2019年9家企業成功上市,占全省的54%,全國城市排名第6;首發融資100.54億元,占全國總額5%。今年以來已有4家企業上市,占全省的1/3,另有1家企業首批進入新三板精選層。二是行業覆蓋較廣。“十三五”以來,新增銀行、港口物流、生物科技等領域企業,“青島板塊”的行業結構進一步豐富。三是創新意識較強。青島企業創造了我國資本市場多個第一。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也是首家A+H股上市公司;2009年特銳德成為創業板第一股;2018年海爾智家成為首家A+D股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海爾生物憑借較高市值和較好流動性入選“科創50”指數首批成分股,天能重工可轉債成為創業板注冊制首單再融資過會項目,建邦股份于新三板精選層設立首日掛牌,成為全省唯一一家新三板精選層掛牌公司。四是總體質量較高。從去年年報和今年上半年的半年報來看,轄區上市公司盈利面達到9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推動“兩所”在青設服務基地
記者:截至目前,青島市境內外上市公司總量達55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達43家,兩項指標均居全省首位。與此同時,青島的儲備力量也不容小覷,IPO后備軍團實力雄厚。成績的背后,監管部門做了哪些推動?又有哪些創新性的舉措?
張文鑫:我市企業上市厚積薄發,一方面受益于注冊制等資本市場改革政策紅利,另一方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頂格重視、各有關部門及區市主動服務,全市范圍內形成了加快推進企業上市的高度共識、有效合力和良好氛圍。
我們抓住資本市場全面深改契機,重點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狠抓調研摸清情況。2018年我帶領同事分別赴青島10個區市及高新區開展一線調研,共走訪57家企業、22個園區,細致了解我市上市后備資源實情,提出針對性工作建議。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們持續性開展該項工作,確保調研實效。二是加強協作凝聚合力。我們主動拜訪滬深交易所,建立聯合培育上市工作機制,推動兩所在我市設立服務基地。三是再造流程提高效率。我們認真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堅持輔導備案“當天備案、當天公示”,輔導驗收“即申請、即公示、即啟動”,最大限度為企業節省時間、提供便利。四是優化服務呼應需求。我們先后組織兩批共26家上市后備企業走進滬深交易所,感受資本市場氛圍,提升企業上市積極性、主動性,其中9家企業已上市,5家正在審核,4家正在輔導階段。
記者:去年科創板開板,今年創業板改革已開啟,新三板也在改革。青島證券監管部門如何抓住這些機遇,幫助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
張文鑫:青島證監局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有效傳導和落實。堅守科創板定位,開展擬上市企業科創屬性評估,加大“硬科技”企業篩選、推薦力度,今年我市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1家,在審3家,輔導備案6家;積極推動企業搶抓改革機遇,第一時間舉辦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線上培訓,支持2家在審公司平移申請,1家公司入圍注冊制首批IPO受理企業名單,1家公司可轉債成為創業板注冊制首單再融資過會項目;緊跟新三板改革,指導行業協會召開專題座談會,舉辦新三板改革線上培訓會,開展調研走訪,提前著手推動新三板優質公司籌備申報精選層,1家企業作為全國首批、省內首家在精選層掛牌,另有3家企業在審。
對標先進 數量規模有差距
記者:目前青島上市公司數量居全省首位,但是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寧波、無錫、蘇州等。您覺得青島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如何趕上去?
張文鑫:與發達城市相比,我市在上市公司數量和規模方面仍然有不小差距。
我們應該正視存在的差距,一是大力培育后備資源。深入推進“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壯大市場主體規模,打造上市“后備軍”;建立“瞪羚”“隱形冠軍”“獨角獸”等各類企業的梯次培育庫,引導硬科技企業申報科創板。二是深化宣傳培訓對接。通過深入開展萬名企業家資本市場培訓專項行動,實現精準化的政策宣傳和業務培訓,持續營造企業上市良好氛圍;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作用,將其打造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平臺。三是健全中介服務體系。堅持引進和培育相結合,推動證券、期貨、基金等法人中介機構新設工作,補齊我市資本市場短板;培育本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做強做大;加快私募基金聚集,搭建創投風投機構與高成長企業嫁接平臺,推動實現資本嫁接和動能轉化。四是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突出政策“集成+拓展”,整合現行支持政策,簡化實施程序,抓好政策落地,同時積極拓展現行政策,提高科創板、新三板精選層等板塊的吸引力,充分發揮政策激勵引導作用。(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記者 景虹)
/ 數據 /
關于青島資本市場
●境內外上市公司總量達55家,其中境內43家,兩項指標均居全省首位
●境內上市公司數量實現翻番,覆蓋A、B、H、D四類上市股票
●總資產總額增長了6倍,達到1.33萬億元(2015年為1,912億元)
●凈資產總額增長了2倍,達到2937億元(2015年為951億元)
●年營業收入總額增長了1.2倍,達到4100億元(2015年為1860億元)
●年歸母凈利潤總額增長了1.4倍,達到233億元(2015年為97億元)
●市值總額增長了80%,接近5400億元(2015年為3000億元)
●證券化率提升13個百分點,達到45%(2015年為32%)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