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歲的黃大偉總說自己是“幸運兒”,因為8歲的時候,他就機緣巧合遇到了“一生所愛”。
“那年生病在家,沒事兒就拿著家里的拍子對墻打乒乓球,我媽是個乒乓球迷,看我打得有點兒意思,就把我送到二體跟申(蓬華)老師訓練。然后,這輩子就再也沒離開乒乓球。”黃大偉笑著說,之所以堅持這么久,除了“生活所迫”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對乒乓球是“真愛”,“我一直認為,能把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結合到一起,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一個人最大的幸運。”
自從8歲第一次接觸乒乓球,黃大偉就再也沒有跟自己的“真愛”分開。10歲半進入山東隊,15歲入選國青,18歲通過隊內選拔進入國家一隊與劉國梁、孔令輝成為隊友,22歲前往瑞典加盟“海外兵團”,36歲退役成為斯帝卡(中國)總經理經營乒乓球器材……黃大偉的人生像被用力擊出的乒乓球,一路向前、從不退縮,卻總在尋找最佳落點。

在中國,乒乓球大概是最不容易“出頭”的體育項目,特別是天才扎堆的國家隊,很多新星不及發光,就被更耀眼的光環所掩蓋,黃大偉便是其中之一。眼見與自己同時代的劉國梁、孔令輝開始“冒尖”,逐漸成為國家隊的新一代接班人,黃大偉不得不審時度勢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
1996年10月,黃大偉只身前往陌生的北歐小國瑞典。在新的落點上再出發,尋找下一個落點。
“當時國內沒有乒超聯賽,好多退下來的球員只能出國打球,時間一長、人一多,就有了’海外兵團’。”黃大偉回憶,歐洲男子運動員的水平非常高,國家隊也會定期派年輕隊員去歐洲聯賽歷練一段時間,劉國梁、孔令輝成名前都有這樣的經歷。他說:“我當時才22歲,有點兒不甘心,想再提高一下自己,所以就選擇了當年歐洲水平最高的瑞典聯賽。”
異國他鄉的新鮮感,很快被殘酷的生存壓力所取代,作為新人,黃大偉只能作為球隊三號選手參與一些較低水平的競爭。為了在瑞典聯賽站穩腳跟,他練得比在國家隊時還刻苦,除了每天騎自行車往返于公寓和訓練館之間,黃大偉甚至對所在城市馬爾默一無所知。兩年后,黃大偉轉會去哈爾姆斯塔德俱樂部,在那里他成為球隊的一號選手,對手也“升級”為瓦爾德內爾、佩爾森、林德這些在當年叱咤乒壇的人物。“在我們那一代運動員心中,老瓦就是‘神’,我小時候在電視上看他們打球的時候就想,要是能贏他一次就夠我吹一輩子了。”
“能吹一輩子的事”很快就發生了。兩人第一次碰面,代表哈爾姆斯塔德出場的黃大偉在主場先后擊敗瓦爾德內爾和名將佩爾森,一人獨得兩分。比賽結束的當晚,黃大偉興奮得幾乎一宿沒睡,這也讓他明白,只要足夠努力,就沒有什么不可能。到2010年退役前,黃大偉在與老瓦的14次交鋒中贏了8次,拿到三次聯賽冠軍,有兩個賽季個人勝率排名聯賽榜首。
回望自己14年“海外兵團”經歷,黃大偉覺得還算圓滿。他說,在國家隊短暫而平淡的經歷,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堅韌、能吃苦、有目標、保持熱愛,甚至在之后的企業管理中,他也套用了國家隊的育人理念。“管理員工,就像當初教練管理我一樣;日常工作,就像我們訓練一樣要求每個環節都到位;銷售時面對客戶,就像我們比賽時一樣要出成績。”
人生角色的徹底轉換發生在2010年。黃大偉放下球拍正式投身商海,他被瑞典斯帝卡公司任命為中國區的總經理,在新的賽道上繼續打拼自己的乒乓球事業。商業知識的缺乏讓他在前幾年舉步維艱,除了全國各地不停地奔波外,黃大偉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努力適應人生角色的轉換。11年間,他率領團隊開疆拓土,先后在六個城市設立了辦事處,銷售額翻了兩番,旗下擁有許昕、王曼昱等多位簽約國手,并與乒超聯賽的多家俱樂部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如今的斯帝卡已經是中國專業乒乓球市場上排名前三的品牌。
生意慢慢穩定下來,黃大偉有了更多時間回青島看看,陪伴家人之外,他還想為青島的乒乓球事業發展做一些事情。2020年,斯帝卡與青島市乒乓球隊簽約成為球隊的贊助商,黃大偉希望這些孩子里能涌現出更多的張繼科、陳夢,在國際賽場上為青島爭光。“青島出了這么多世界冠軍,作為青島人和他們的師兄,我非常自豪。希望為青島的乒乓球發展盡點微薄之力,有機會的話,我還想把這些年的一些心得分享給他們。”黃大偉說,他想告訴他們,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世界冠軍,但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會收獲一顆強大的內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羽)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