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一新生的陸續開學,下一輪的備考又開始了。回想自己經歷高考的事,仿佛還在眼前,卻已是十幾年前。
今天一個朋友問到我關于孩子下一步要參加高考的事,因為學習成績一般,希望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孩子上個理想的學校。想想現在的父母真的太不容易了,每天奔波在外忙于給家里和孩子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讓孩子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還要提前計劃考慮孩子的學業,就業,成家,生娃等等問題,似乎這一生都在為孩子而活。
記得海清在《小別離》中說:“你考不上好的中學就上不了好的大學,你上不了好的大學,你的人生就完了…”這大概是幾十年來大多數父母的心聲。
我也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會關注孩子的學習效果和成績,但我可能有一點不太隨大流,就是除了孩子要求的興趣班,我沒有給孩子報過額外的輔導班。老大散養到四歲才上幼兒園,在早教充斥的社會,我堅持自己陪伴。我這樣講并不是我認為學習不重要,學習很重要,但絕非唯一重要。
“生活的函數不會簡單到只有學習這一個變量。”影響我們生存狀態的,并非只有花在學習上的力氣,還有運氣和勇氣。
運氣就不用過多的去解釋,我相信懷揣著一顆善良積極向上的心態,運氣都不會太差。這里我想多說說勇氣。
勇氣是敢于爭取。李老師在課上曾經說過,勇氣是人生中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像我敢于選擇挑戰研修班課程一樣,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至少選擇了還有50%成功的可能,不選擇只能失敗。
勇氣是敢于放棄。遺憾的人生往往不是因為不能,而是因為不敢。不敢爭取,更不敢放棄。反思我們當下的教育,我們一直在教導孩子去獲得什么,卻從來沒有告訴過孩子該放棄什么。我們的孩子不敢做選擇,更多的是詢問父母要怎么做,該怎么做。所謂的選擇焦慮癥,可能很大一部分不是因為選不出來更好的,而是難以放棄其中之一。
我在做幼兒園的時候經常和家長溝通辦園理念,很多家長會要求量化幼兒的學習成果,比如三年可以學到多少個漢字,會背多少古詩,可以記住多少個單詞等等。我想說這些都是你們看得見的學習成果,我們不應該更注重那些看不見的嗎?比如生活能力的提升,語言能力的表達,藝術修養,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辦法,甚至幽默感等,這些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不是更重要嗎?看看《奇葩說》《脫口秀大會》不覺得其實幽默也很值錢嗎?
人之所以會拉開差距,絕對不是僅靠九年義務教育、985、211,而是因為生活中的經歷和細枝末節。我相信,當今社會仍舊有“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可能,但我更希望,我們不會因為學習的理由去剝奪孩子在其他方面創造價值的機會。相比讓孩子緊緊懷揣著“努力總會有回報”的思維模式,不如協助孩子找到愿意努力的方向,激活他們內心的熱愛與渴望。在選擇成功概率更大的一種可能性之后,友好的面對運氣。
作者介紹
杜雯青: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經濟教育雙學士學位,擁有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mbine Montessori,兒童早期教育兼蒙特梭利教學資格證書,心理咨詢師、講師,曾在國外大學及幼兒園從事教育行業數年。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做過哪些有勇氣的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