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21日2版
讓人才感受到城市的“愛”
——看深圳如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深圳這座城市對人才的渴求和尊重。而對于人才,深圳還有一句口號叫“‘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發展經驗證明:人才是第一資源,有了人才,城市才會持續不斷地增強競爭力。
城市文化吸引人
走進深圳人才公園,處處可見人才元素,百杰山、院士林、求賢閣……充分凸顯出人才主題。巧妙的設計、精致的雕塑,漫步其中便能感受出這座城市對人才的“愛”。
深圳人才公園處處凸顯人才元素。梁超 攝
人才是深圳城市發展的重要基因,近年來,深圳把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作為城市的核心戰略,系統優化重構人才政策體系,以立法形式在全國首設深圳人才日、深圳企業家日,建成全國首個人才主題公園,表達了一座城市對人才的尊重和禮遇。
2015年7月,魏博創立了深圳市前海手繪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其旗下品牌——來畫是一家商業級短視頻智能創作平臺。初見魏博,黑框眼鏡、紅色帽子,是他最顯著的特點,這位“90后”多年前懷揣幾千塊錢,只身來到深圳。“當年剛到深圳,人生地不熟,便入住了青年驛站,除了可以免費住7天外,還提供多種溫馨服務。”對于一個外來人,這樣的感覺讓他倍感親切。偶然的機會,魏博開始接觸動畫視頻,“動畫視頻可以通過最簡單、有趣的方式,傳遞晦澀復雜難懂的概念。”精準的市場定位,優越的創業創新環境,魏博很快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在深圳,像魏博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深圳成就了他們的夢想,也將一座城市打造成了創新創意創業之城。
機制留人
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圳從一個落后的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關鍵在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創新,吸引和匯聚了大量海內外優秀人才。
深圳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圳”等您來。梁超 攝
截至目前,深圳人才總量超過60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達到1.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過14萬人。
黎釗洪是深圳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他原本在廣東佛山做家具,第三次創業從傳統行業轉型,懷揣著“機甲夢”來到深圳。從零開始,直到今天把“格斗機器人”做成產業。“來深圳七八年了,來了就不想走了,因為深圳太讓人有歸屬感了!”
為了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深圳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場化方式的人才認定激勵機制。去年,深圳出臺“科技計劃改革22條”創新舉措,推行項目推薦“懸賞制”、評審專家“邀請制”、項目評審“主審制”,以更加符合科研規律的方式支持人才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今年面對疫情影響,聯合深圳中行推出“戰疫人才貸”專屬融資服務項目,為參與抗疫的人才企業提供低息貸款。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梁超 攝
而今年11月1日即將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為深圳引進高科技人才再添助力。在國內立法中首次確立公司“同股不同權”制度,并允許設置特別表決權的公司通過證券交易機構上市交易,從而保證上述股東在公司進行多次股權融資后,仍可以較小的持股比例對公司享有控制權。“這一制度的確立,有利于保護公司創始股東權益,激發引進資本積極性,吸引全球創新人才來深創業,對深圳的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說。
高端平臺“筑巢”
在本月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網上大會啟動儀式上,深圳又放大招,將以更加開放的舉措,高水平建設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鵬城實驗室等重大平臺,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15%的個稅稅負差額補貼標準。
今年4月,深圳出臺《關于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探索實行人才薪酬包干制,集聚全球優秀團隊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另外,深圳打造的基礎科研機構鵬城實驗室正在推進建設“鵬城云腦II”。
鵬城實驗室實行全新機制:形成了“不定編制、不定級別、社會化用人”的新型事業單位法人管理體制;實行科研人才“全職+雙聘”為主體、“兼聘+臨聘”為補充、“科研+管理+技術”分級分類管理、市場化激勵的用人模式。成立一年多,鵬城實驗室迅速集聚海內外專家1700多名,為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正是這些高端平臺,有效集聚天下英才,為鵬城“展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 超)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