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瓜果飄香、原野金黃的豐收季,威海南海新區到處唱響著豐收歡歌。累累碩果結出的是一年的好收成,是農民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9月21日,在南海新區小觀鎮南七口村的玉米地里,玉米青貯機正在收獲秸稈青飼料。這片土地是小觀鎮政府從農民手中流轉出來的,由鎮級國有公司觀海農業有限公司專門負責管理。為了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觀海農業利用農業項目落地前的空檔期種植上了青貯玉米,帶穗玉米經過機械化作業,實現了收割、粉碎、裝運一次成型。
“目前我們正在對500畝的春玉米進行青貯收割,這些青貯將賣給當地大型的奶牛養殖企業,再過一個月,我們將對1000畝的夏秋玉米進行青貯收割。”南海新區小觀鎮觀海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他們種植了1500畝的青貯玉米,可帶來100多萬的經濟收益,這些收益將用來支付農民的土地租金。
看著成方連片的玉米地里農用機械往返穿梭,南七口村村民宋愛寧喜上眉梢:“又是一個豐收年啊!”。他掰著手指頭算著一筆賬:以前種地每畝500塊錢,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每畝地光租金就800元,還可以到周邊的農業企業里打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2倍!
全域城市化下的南海新區,土地規模經營成為盤活土地資源的重要方式。據南海新區小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孫福曉介紹,今年他們已經規模流轉土地5000多畝,萬和七彩、景翔果蔬、萬鑫畜牧等農業龍頭企業持續膨脹發展,今年新引進的北美冬青項目已種植1380畝,后續將打造全國最大的北美冬青繁育基地。“對于未流轉出來的土地,我們通過合作社帶動,打好特色優勢牌,走‘特’‘優’發展之路,讓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孫福曉說。
眼下,“萬家口地瓜”將迎來豐收季節。在小觀鎮萬家口村,300畝的地瓜田里,農民正在忙著收獲前的準備工作。據萬家口村村委委員于安寧介紹,萬家口地瓜種植悠久,地瓜因口味甘甜、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大家青睞,是當地有名的特色農產品。為了擴大萬家口地瓜的影響力,萬家口村以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為龍頭,帶動全村村民發展地瓜種植產業,并注冊地瓜品牌“薯香萬家”,現在全村60%的村民種植地瓜,今年預計可收貨80多萬斤,每斤賣價2元多。
豐收的果實讓農民臉上寫滿笑容。小觀鎮萬家口村村民于云良說:“我們就管種就行,村里有合作社幫著賣,鎮上還有專門的電商公司,線上線下,根本不愁賣。”
在威海南海新區鄉村振興服務隊的牽線搭橋下,農業企業與區內高校山東鋁業職業學院合作,讓“電商”成為農民“新農活”。此外,智慧農業提質增效也讓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轉變。景翔果蔬專業合作社的1000多畝蘋果基地用上了物聯網技術,土壤的濕度、溫度、PH值等10多項指標,通過一部手機就能控制,配合著智能化的水肥一體化管理,整個農業園區盡顯“科技范兒”,高科技的利用,使得今年蘋果的收入達700萬元。
喜看豐收,共奔小康,新型職業農民迅速成長,開啟了“土里淘金”的新生活。“80后”青年李長生就被吸引回了老家西店子村。“之前在外地做裝修工作,現在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干脆就回家創業了。”李長生說,現在他流轉了村里的40多畝土地,種植大姜、蘑菇,帶動村里20多名村民本村就業,去年銷售收入近百萬元,今年又新上了蘋果項目。
農業結構更優、生產更綠色、質量更高,新型經營主體日漸壯大,農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這些構成了豐收節的深厚底蘊。(威海新聞網通訊員 王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