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重生 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
一次意外摔傷導致高位截癱
青大法學院教授耿焰經(jīng)過治療憑頑強毅力重新走上講臺
四川人的性格像是沖出峽口的山洪,有些“叛逆”,但“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三年前,一次意外摔傷差點改寫了耿焰的人生:四肢癱瘓,唯有頭腦清醒,高位截癱像是一紙判決書,宣判往后的人生只能“躺平”……耿焰沒有掉進痛苦的泥淖,甚至沒流下一滴眼淚。三年的治療康復中,遇到難關(guān)想法換條路走,康復路漫漫就下決心“熬”。從躺,到能坐,到能站,再到手握方向盤,直至重新站上三尺講臺,“叛逆”的耿焰充滿陽光地活在當下,綻放不一樣的焰火……

一次摔傷摔出“世界難題”
聆聽認真、表達縝密,說著一口川普的耿焰正利用寒假時間,在銀川西路上的仙手復健·康復醫(yī)療中心進行康復治療。這次系統(tǒng)治療的小目標非常明確——學會電腦打字。這是康復醫(yī)療中心的日本康復專家道祖·崇正,根據(jù)耿焰的職業(yè)制定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我是青島大學法學院的教授,研究生導師,教憲法學、法理學原理等。”作為高知識分子,耿焰擁有讓人艷羨的資歷和履歷。 53歲的教授要重新學電腦打字,生性樂觀的她說起來一點不難為情,相反坦然又誠懇,甚至能聽出一絲絲的竊喜。因為,從2018年春節(jié)的那次摔傷開始,正常生活一度成了奢求……
“從摔傷到現(xiàn)在,我沒流下一滴眼淚。 ”耿焰清楚地記得,摔倒的瞬間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覺。她甚至敏銳地察覺到,傷到頸椎了。作為摔傷事件的“當事人”,頭腦清醒的耿焰調(diào)度著家人撥打120,第一時間送醫(yī)治療。診斷結(jié)果不出意料,頸椎四至六節(jié)嚴重錯位,出現(xiàn)脊髓壓迫,導致高位截癱,只有頸部以上才有知覺。“當時已經(jīng)做好一輩子坐輪椅的打算了,好在我的腦子沒壞。”耿焰曾和友人打趣道,誰知道自己這一摔就摔出了一個世界性難題呢。
拼一回將“有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
治療期間,好消息和壞消息一前一后地來了:醫(yī)術(shù)精湛的脊柱外科專家成功將錯位的脊椎歸位,解除了脊髓壓迫,手術(shù)非常成功;而按照醫(yī)學標準,術(shù)后的耿焰被宣判癱瘓了。 “當然,如果有全面的康復治療,還是有可能恢復正常的。 ”專家查房時的一席話,像是一劑強心針,讓絕望中的耿焰看到了一絲希望。
為了將“有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重新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她決定用上洪荒之力,搏一回。可真正開始康復時,困難遠超乎想象,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術(shù)后,胸部以下的知覺微弱,能靠聲音判斷護士是否打完針了,連疼痛都沒法感覺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強行開始動作訓練。“學站立時,我必須聽許巍的《藍蓮花》,那句 ‘沒有人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幫助我克服了站立時的種種不適。”腹部和腿部沒法發(fā)力,她就咬牙用手腕支撐著整個身體,一站就是一首歌的時間……
耿焰與學生們。
當時,耿焰帶的8名研究生即將畢業(yè),人數(shù)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屆。即便不聽使喚的身體設(shè)置了重重阻礙,但她依舊堅持查閱資料、修改論文。 “學生送給我一個小桌子,正好能架在床上,當時我連翻頁都不會,手完全是廢的,我只好讓護工給我翻一頁,就這樣一點一點完成了論文修改,沒有耽誤學生們畢業(yè)。 ”耿焰欣慰地說。
數(shù)不清多少次整裝再出發(fā)
術(shù)后半年,耿焰發(fā)現(xiàn)堅持不懈的康復是有進步的,但是進步不大。隨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輾轉(zhuǎn)了多家醫(yī)院求醫(yī),希望能通過努力換來奇跡。 “我見了很多醫(yī)生,也咨詢過很多專家,大多對我的身體狀況表示失望,認為只能坐輪椅了,還想有什么奢望呢? ”也許是審慎和思辨的法律思維給了耿焰處事不驚的理性,自始至終她沒有放棄尋找適合自己的康復路徑。耿焰說,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是不知道高位截癱患者的痛苦,那個痛是很無力的,這更堅定了她走下去的決心。
耿焰手寫的板書。
在美國麻省總醫(yī)院求醫(yī)時,耿焰接受了神經(jīng)狀態(tài)的系列檢查和治療。一位資深的康復師看出來她很有毅力,于是手把手傳授如何在家中運用滑輪等設(shè)備對肩膀等進行康復訓練,并叮囑道,能承受的疼痛要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回國后,耿焰沒有一天敢懈怠,每天堅持學習康復知識,每一次的康復訓練都努力做到極致。漸漸的,忍受疼痛成了她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換來的是感知力不斷回歸,大腦“司令部”發(fā)出的指令開始有了行動上的回應(yīng)。從獨立行走到吃飯、穿衣、做家務(wù),2020年耿焰終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獨立”生活,她不再需要護工的幫助,看起來距離回歸正常生活只有一步之遙了。
重新感知輸入康復密鑰
去年11月,耿焰的微信公眾號“黛西的小書房”在停更10個月之后重新“開張”了。她用細膩的筆觸,深入淺出地講述著自己的康復故事,以期讓病友少走彎路、看到希望。彼時的耿焰已經(jīng)可以獨立開車了,秋季開學后她走上了熟悉的三尺講臺。由于雙手沒辦法伸直,她沒法寫板書,只能用PPT授課。 “我發(fā)現(xiàn)有個很大的問題,我的走路形態(tài)不自然,在別人看起來隨時要倒,而且肌張力特別高。 ”在連載的康復小文中,耿焰稱自己的走路姿勢像“太空步”,把肌張力比作是洪荒之力,是擋在康復治療面前無法逾越的一座大山,幾乎每晚都要被突如其來的痙攣疼醒。
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耿焰跟隨仙手復健·康復醫(yī)療中心的日本康復專家道祖·崇正再一次踏上了康復之旅。用帶刺的按摩球、冰冷的玻璃瓶、粗糙的毛巾、電動牙刷等喚醒僵硬的手臂、手背、手指,一系列看似簡單的康復動作,實則是在通過感覺刺激大腦,讓大腦釋放放松的信號,從而抑制肌張力。 “我逐漸悟出了一個道理:肌張力就是個順毛驢。 ”耿焰還在康復過程中,學習“代償”知識,并通過激活肌肉努力消除代償。 “老師你的手好啦。 ”“老師,走路的時候腳后跟著地了。 ”回歸教學生活的耿焰,每一點進步都有學生們的鼓勵。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時隔三年半后,她終于能握住筆,流利地把一手漂亮的字寫在黑板上了。(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于波 欒丕煒)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