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時他心系遠方,人到中年,他在家門口繼續藝術的環游與歷險——
把“遠方”帶回家鄉的藝術家
2021年末,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的“遇見·青島精品雕塑邀請展”上,陶瓷藝術家萬里雅的作品“新龍山”系列于展廳中央一字排開。這組以距今4000多年前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形為原型的作品,輔以當下時尚的莫蘭迪色,特立獨行的國際路徑中亦顯見其靈感的傳統之源。而中西合璧的藝術特質似乎正契合了創作者的個人履歷:行萬里路,終究還是要回到故鄉。
與同齡的藝術家相比,萬里雅無疑屬于大器晚成者,從小學習繪畫,等到高中畢業,一起學畫的同學都去報考美術院校,萬里雅卻一心要實現他環游世界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考入了當時的青島遠洋船員學院。畢業后的四年船員生涯中,兩次隨船隊環球航行,萬里雅的夢想算是照進了現實。而那段不長不短的航海之旅,也讓他遍嘗了世事的艱辛。
如今再度提起那段青春時光,已成為人到中年的萬里雅記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的性情,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為人處事的態度與方式,當然還有超越常人的勇氣和耐力,都融入了與海洋搏擊過的無畏個性。也就從那時起,他第一次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熱切地想要為消解隔閡做點什么。
重回藝術創作的軌道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結束并不那么夢幻的航行,萬里雅選擇去中央美院進行為期兩年的進修,并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啟了職業陶藝創作。從實踐到理論再回到實踐,這樣的過程和順序在萬里雅看來,正是最好的安排。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現代陶藝創作方興未艾,萬里雅的個人工作室稱得上是第一批嘗鮮者之一。他并不急于迎合市場,而是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專門琢磨陶瓷的材質特性和工藝。之所以會偏愛陶瓷這門技藝,萬里雅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他說:那是因為每次開窯之前都無法準確預知創作的結果,你不知道究竟會發生什么,而對于未知的期待,還有時刻準備迎接任何挑戰的心態,與他當初環游世界的航海體驗可謂異曲同工。從這個意義上說,陶瓷創作也是最引人入勝的歷險。
然而藝術家不能永遠沉迷于未知帶來的驚喜。耗盡了幾乎所有積蓄的萬里雅,在1996年迎來職業生涯的轉機,如同搏擊風浪已久的航船看到了海岸。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上,他的作品一下子全部售罄。得到欣賞者回應的藝術家并未就此止步,亦未被商業化迷失方向。2004年,他進修工作于歐洲陶瓷藝術研究中心,2010年他又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高級研修班……
與此同時,他的身影也更多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他靈感源自北宋趙希孟《千里江山圖》的同名陶瓷作品,2011年在韓國“京畿道國際陶藝雙年展暨競賽”中脫穎而出,斬獲銀獎。這一學術標準和獎金金額最高的國際性陶瓷藝術競賽,有陶瓷藝術領域的“奧斯卡獎”之稱,而在2011年之前賽事舉辦的20余年間,獲獎者中不過兩位中國人,萬里雅是第三個。
作為一位經常參與國際交流的藝術家,萬里雅試圖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天然與雕琢、觀賞與實用之間,找尋新的創作靈感和表現語言。而他的個人創作,也從對于當下社會的觀念性表達轉而覓向歷史深處,從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養分。這反而為他的創作贏得了更廣泛的國際關注,甚至是時尚潮流界的注目。
過去一年,萬里雅更加頻繁地出入青島的藝術展覽活動,他在嶗山創建了工作室,將更多的創作活動放到了家門口。曾經心系遠方的青島航海少年,正力圖將“遠方”帶回到他的家鄉。
2018年,由他策劃的“青島國際陶瓷藝術展”在中山公園開啟,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會員,萬里雅力邀全世界最優秀的陶瓷藝術家和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陶瓷專家加入展覽和主題論壇,創下了青島在陶瓷藝術方面規格水平最高的紀錄;2021年,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他還是將中國青年陶瓷藝術作品展開進了太平角一處新辟藝術空間,在青島搭建起了一個推動文化藝術交流與發展的國際化、專業化高品質互動平臺。
正是在那次盛會上,記者了解到,萬里雅已于2020年擔任隸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政府組織官方合作機構——國際陶瓷學會理事,這一如今擁有74國880名藝術家會員的國際組織,將在這位青島籍藝術家的推動下,加強與青島的合作,將陶瓷展覽活動深入持久地舉辦下去。“我希望把全世界的陶瓷藝術資源、藝術家和佳作匯聚在家鄉青島,在這里打造、形成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陶瓷文化藝術品牌。”萬里雅將在家門口繼續他的藝術環游與歷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